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嚇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ㄎㄡˇ
  • 部首外筆畫 14
  • 總筆畫 17
  • 漢語拼音 [一]hè[二]xià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ˇㄅㄨˊㄓㄥˋㄉㄤㄕㄡˇㄉㄨㄢˋㄅㄧㄆㄛˋㄊㄚㄖㄣˊㄖㄨˊ:「ㄎㄨㄥˇㄏㄜˋ」、「ㄏㄜˋㄗㄨˇ」。
  2. ㄊㄢˋㄘˊㄅㄧㄠˇㄕˋㄅㄨˋ滿ㄇㄢˇ˙ㄉㄜㄩˇㄑㄧˋㄖㄨˊ:「ㄏㄜˋㄐㄧˇㄊㄧㄢㄅㄨˊㄐㄧㄢˋㄐㄧㄡˋㄕㄣˊㄑㄧˋㄑㄧˇㄌㄞˊ˙ㄌㄜ!」
注音:
解釋:
  1. ㄏㄞˋㄆㄚˋㄖㄨˊ:「ㄨㄛˇㄒㄧㄚˋ˙ㄌㄜㄧˊㄊㄧㄠˋ。」
  2. 使ㄕˇㄖㄣˊㄏㄞˋㄆㄚˋㄖㄨˊ:「ㄓㄜˋㄆㄧㄢˋ˙ㄗㄏㄠˇㄒㄧㄚˋㄖ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用言語怒叱或武力逼迫,使人害怕。
    【例】恐嚇、嚇阻、威嚇
  2. 嘆詞。表示驚嘆、不滿或疑問的語氣。
    【例】嚇!規矩是這樣訂的嗎?
注音:
漢語拼音: xià
解釋:
  1. 害怕、使人害怕。
    【例】驚嚇、嚇人、嚇一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用言語怒叱、武力逼迫,使人害怕。如:「恐嚇」、「威嚇」、「嚇阻」。《莊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文選.鮑照.蕪城賦》:「飢鷹厲吻,寒鴟嚇雛。」
[歎]
1.表示驚訝、讚嘆的語氣。如:「嚇!這大廈好高哦!」、「嚇!這話講得還真好。」
2.表示不滿或疑問的語氣。如:「嚇!他做的越來越過分!」、「嚇!規矩是這樣訂的嗎?」
注音:
漢語拼音: xià
解釋:
[動]
害怕、使人害怕。如:「嚇唬」、「驚嚇」、「嚇了一跳」。《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嚇的寶玉倒退,不敢再說。」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á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恐嚇、嚇唬。
音讀: heh
又音: henn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使人害怕。
音讀: hiannh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h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 ㄏㄜˋ

1. 怒叱之聲。《玉篇.口部》:「嚇,以口距人謂之嚇。」《莊子.秋水》:「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晉.郭象.注:「嚇,怒拒聲。」

2. 用怒叱或武力,使人生懼。如:「恐嚇」、「鎮嚇」、「嚇阻」。《莊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南朝宋.鮑照〈蕪城賦〉:「飢鷹厲吻,寒鴟嚇雛。」《紅樓夢》第四四回:「我纔和眾人勸了他們,又威嚇了一陣,又許了他幾個錢,也就依了。」

3. 當嘆詞:

⑴表示驚訝、讚嘆之語氣。如:「嚇!這大廈好高哦!」、「嚇!這話講得還真好。」

⑵表示不滿或疑問之語氣。如:「嚇!他做的越來越過分!」、「嚇!規矩是這樣訂的嗎?」

4. 「嚇嚇」:笑聲。《稱謂錄.卷二七.農.田公》:「《朝野僉載》:『臘月見三白,田公笑嚇嚇。』」或作「赫赫」。

㈡ ㄒㄧㄚˋ

畏懼、令人生懼。如:「嚇唬」、「驚嚇」、「嚇了一跳」。《七俠五義》第九回:「左右一聲喊,將三木往堂上一摜,把陳大戶嚇的膽裂魂飛。」《文明小史》第二二回:「幸而撫臺不曾受傷,卻也嚇得面皮焦黃。」

注音: ㈠ㄏㄜˋ ㈡ㄒㄧㄚ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嚇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放屁唬人嚇驚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