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邊鰭裸胸鯙 - 教育百科
黃 | |
邊 | |
鰭 | |
裸 | |
胸 | |
鯙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黃邊鰭裸胸鯙 |
英文名: | Gymnothorax flavimarginatus |
描述: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尖牙;頜齒單列;部份個體在上頜口內眼窩部內側或下頜前端內側尚有 1-2 個尖牙;鋤骨齒單列。脊椎骨數129-137。魚體底色為黃褐色,體表密布暗褐色圓形小斑點;垂直鰭條具有螢光黃綠色邊緣,死後則此黃綠色容易消褪,福馬林保存液中標本的鰭緣為淺白色。鰓孔為黑色。眼睛虹彩為黃褐色。 |
|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南非、紅海,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及新加勒多尼亞等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東北、東南部和澎湖等海域。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Yellow-margin Moray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Gymnothorax flavimarginatus (Rüppell, 1830) |
|
形態: 尖牙;頜齒單列;部分個體在上頜口內眼窩部內側或下頜前端內側尚有1~2個尖牙;鋤骨齒單列。魚體底色為黃褐色,體表密布暗褐色圓形小斑點;垂直鰭條具有鮮明黃綠色邊緣,死後則此黃綠色容易消褪,福馬林保存液中標本的鰭緣為淺白色。鰓孔為黑色。眼睛虹彩為黃褐色。小至大型的鯙類;體長可達120公分 。 |
|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的熱帶淺海域:如印度洋的南非、紅海、阿曼、馬爾地夫;西太平洋的菲律賓、日本琉球群島、澳洲大堡礁;至中部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薩摩亞、夏威夷等海域。在臺灣見於南部潮間帶海域,亦見於基隆、澳底、南方澳、成功、綠島、蘭嶼、貓鼻頭、萬里桐、小琉球、澎湖等地。 |
|
生態習性: 小型個體常出現於珊瑚岩礁潮間帶的潮池中,顏色較深,黑褐體色。較大型個體棲息在淺海域之珊瑚頭或岩礁洞穴中。居穴附近常可見到清潔性魚類的出沒。在海中能夠被馴養,能自行游出隱蔽處攝取人們手中的餌食。 |
|
利用: 文獻曾記載本種的魚體組織可能具有毒性,但在台灣亦不乏食用者,似乎沒有聽過有中毒的案例。可作為觀賞魚。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
|
目: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
|
亞目: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
|
科: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黃邊鰭裸胸鯙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