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蛤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泛指雙殼綱的水生動物。有兩片同樣大小的硬殼,呈卵圓形或三角形。斧足發達,可行走及挖沙。多生活於淺海的泥沙中。如:「文蛤」、「圓蛤」。 |
|
注音: | |
解釋:
即蝦蟆。體型類似蟾蜍而較小,色呈暗褐,背有黑點,善跳躍,常居於沼澤邊。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é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á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é |
解釋:
參見「蛤蜊」、「文蛤」等條。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á |
解釋:
參見「蛤蟆」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 ㄍㄜˊ 1. 雙殼綱蛤蜊科蛤蜊屬動物之統稱。殼卵圓形或三角形,殼面光滑具同心環紋,呈黃褐色。斧足發達,側扁。生活於淺水泥沙中,肉味甚美。如:「蛤蜊」、「文蛤」。《說文解字.虫部》:「𧊧(蛤),蜃屬。有三,皆生於海。千歲化為𧊧,秦謂之牡厲。又云百歲燕所化,魁𧊧,一名復累,老服翼所化。」《文選.張衡.西京賦》:「蘧藕拔,蜃蛤剝。」唐.李善.注:「蜃蛤,蚌也。」亦稱為「蛤蚌」、「蛤蠣」。 2. 裝置於屋簷下接雨之器具。 3. 依照圓柱形狀而製成之木質對聯。或稱為「抱柱對」。 ㈡ ㄏㄚˊ 「蛤蟆」:「蝦蟆」之別名。動物名。兩生綱無尾目蛙屬。體型類似蟾蜍而較小,色呈暗褐,背有黑點,善跳躍,鳴叫時作呷呷聲,常居於沼澤邊。亦作「蛤蟆」。 |
|
注音: | ㈠ㄍㄜˊ ㈡ㄏㄚ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蛤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