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短鰭擬飛魚 - 教育百科
黑 | |
短 | |
鰭 | |
擬 | |
飛 | |
魚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Yellow-belly Flyingfish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Parexocoetus mento mento (Valenciennes, 1846) |
|
形態: 體延長,強度側扁;吻鈍短,小於眼徑,口能向前突出。下腭縫合部於口閉合時有自吻端向前突出之瘤突。胸鰭較短,具14~15軟條,第一鰭條不分枝,第二鰭條最長,末端僅達背鰭第八鰭條基底之下方;腹鰭短小,短於頭長,位於體中央之下方,其末端末達臀鰭起點;背鰭顯著高大,具10~12軟條,其末端達尾鰭上葉起點;臀鰭與背鰭對在,具11~12軟條,其起點在背鰭第一、二鰭條基底之下方;尾鰭深開叉,下葉長於上葉;側線低位,近腹緣;體被大圓鱗,背鰭起點至側線間有鱗4~5列,背鰭前正中線上有鱗16~20枚;口蓋骨無齒;脊椎骨36~37枚。幼魚有高背鰭,但無腭鬚。體背部及頭部藍黑色,腹部銀白色,生鮮時,雌雄之體側均呈淡黃色;胸鰭上半部黑色,末端透明,下半部淡色;腹鰭及臀鰭淡色,背鰭幾為暗色,末端深黑色,最後3鰭條淡色;尾鰭暗色。體長為13公分以下之小型魚。 |
|
分布: 太平洋與印度洋之熱帶及亞熱帶之沿岸水域,出現水溫在24~27℃。台灣出現於基隆、西南部及澎湖海域。其亞種Parexocoetus mento atlanticus Bruun,1933則分布大西洋。 |
|
生態習性: 棲息於沿岸海域之表水層,為「二翅型飛魚」。以浮游生物為食,於3~4月間產卵,卵為沉性卵,有絲狀突出物。本擬飛魚屬Parexocoetus,有兩種,另一種Parexocoetus brachypterus之幼魚下腭有小腭鬚。 |
|
利用: 偶爾混獲於一般飛魚之漁獲中,無食用價值,可作餌料用。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鶴鱵目(Order Beloniformes) |
|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
|
亞目: 鶴鱵亞目(Suborder Belonoidei = Exocoeloidei) |
|
系: 銀漢魚系(Series Atherinomorpha) |
|
科: 飛魚科或文鰩科(Family Exocoetidae),Flying Fishes |
|
上科: 飛魚上科(Superfamily Exocetoidea)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黑短鰭擬飛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