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仙女之吻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airy´s Kiss, the
作者: 曾淑玲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為獨幕四景的舞劇。由尼金斯卡(Nijinska)編舞,魯賓斯坦舞團(Ballets Ida Rubinstein)於1928年11月27日在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首演。主要舞者包括了魯賓斯坦(Rubinstein)、史科拉(Schollar)及維扎克(Vilzak)。舞台設計是由貝諾瓦(Benois)負責。而音樂家史特拉溫斯基(Stravinsky)則擔任了此劇的音樂、指揮及劇本等三重大任,主導了該作品的風格走向。他根據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一些曲調及一些原有的鋼琴作品為基礎,加以潤色、發展後,改編成風格統一的管弦樂作品,並親自下場擔任樂團的指揮,以求演出效果達到完美。其故事內容則根劇漢斯.安德生(Hans Anderson)的童話故事《冰仙女》(The Ice Maiden)。主要敘述一位仙女的神奇之吻,伴隨劇中男主角從小男孩到成長為男子的過程。在尼金斯卡之後,幾位著名的編舞家亦編作了不同風貌的《仙女之吻》。例如1935年,阿虛頓(Ashton)為莎德斯.威爾斯芭蕾舞團(Sadler´s Wells Ballet)的作品、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則在1937年及1972年分別為美國芭蕾舞團(American Ballets)及紐約市立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編了兩個不同版本的《仙女之吻》,令另外還有麥克米倫(MacMillan)為皇家芭蕾舞團(Royal Ballets, 1960)、辛德(Hyind)為德國國家芭蕾舞團(Dutch National Ballet, 1968)及倫敦節慶芭蕾舞團(London Festival Ballet, 1974)所編的版本。到七○年代,能梅爾(Neumeier)則根據柴可夫斯基原曲,分別在法蘭克福及紐約推出了不一樣的《仙女之吻》。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obert Laffont《Dictionnaire Encyclopedique de La Musique》198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仙女之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