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普羅柯菲夫,塞爾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kofiev, Serge Sergeyevich (1891-1953)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俄國作曲家,生於烏克蘭的愛卡特林諾斯拉夫市(Ekaterinoslav),卒於莫斯科。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後隨李姆斯基.柯薩可夫(N. Rimsky-Korsakov, 1844-1908)、李亞道夫(A. Liadov, 1855-1914)、韋托斯(J. Vitols, 1863-1948)和尼可拉.齊爾品(Nikolay Tcherepnin, 1873-1945)等人學作曲。隨艾西波芙(A. Essipov, 1851-1914)學鋼琴。獲得作曲、演奏與指揮三種學位,兼得盧賓斯坦鋼琴演奏獎。俄國革命後,他前往西方避難,1914年在倫敦與狄亞格烈夫(S. Diaghilev, 1872-1929)會面,並為「狄亞格烈夫舞團」作曲。1918年他居住在美國,1920年遷居巴黎,1930年返回俄國,後來歿於莫斯科。他的音樂風格前期為嚴謹的純古典結構,後期慢慢轉為浪漫優美和抒情。與芭蕾有關的作品:《諷刺》(Sarcasmen op.17, 1912)、編舞巴蘭欽(G. Balanchine, 1912)、曼恩(H. von Manen, 1981)。《第三號及第十二號鋼琴曲,作品2》(Piano Pieces op.2 No.3. 12, 1913)、編舞都鐸(A. Tudor, 1932)。《G大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op.55, 1913-1914)、編舞菲爾(E. Feld,1967)。《丑角》(Le Chout, 1915)、編舞拉里奧那夫(Larionov, 1921)。《第四號奏鳴曲》(Sonata No.4, 1917)、編舞都鐸(1932)。《第三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1921)、編舞都鐸(1932)《鋼鐵時代》(Le Pas d´Acier, 1924)、編舞馬辛(L. Massine, 1927)、亞古諾夫(Yakulov, 1927)。《浪子》(L´Engant Prodigue, 1928)、編舞巴蘭欽(1929)、李欽(D. Lichine, 1939)。《在波里斯定河上》(Sur le Borysthène, 1930)、編舞李法(S. Lifar, 1932)。《為孩子們而寫的音樂》(Music for Children, 1935)、編舞羅賓斯(J. Robbins, 1943)。《羅蜜歐與茱麗葉》(Romeo et Juliet, 1937)、編舞拉夫羅斯基(L. Lavrovsky, 1940)、都鐸(1943)、阿胥頓(F. Ashton, 1955)、柯蘭可(J. Cranko, 1962)、麥克米藍(K. Macmillan, 1965)、布魯恩(E. Bruhn, 1967)、奴麥爾(J. Neumier, 1974)、史慕恩(Smuin, 1976)、史波耶里(Spoerli, 1977)、紐瑞耶夫(R. Nureyev, 1977)、尤力克(Ulrich, 1985)、席林(T. Schilling, 1992)等。《彼得與狼》(Peter and the Wolf, 1936)、編舞波林(Borlïn, 1940)、波爾姆(A. Bolm, 1940)、史達夫(F. Staff)。《華爾茲組曲》(Suite of Waltzes, 1940)、編舞羅賓斯(1973)。《夏日》(Summer day, 1941)、編舞羅賓斯(1947)。《基傑中尉》(Lieutenant Kijé, 1934)、編舞佛金(M. Fokine, 1941)、拉普里(A. Lapauri, 1963)。《石花》(Stone Flower, 1954)、編舞拉夫羅斯基(1957)、格里哥洛維奇(Grigorovich,1959)、席林(1963)、朵蘇欽(Dornxöchen, 1964)等。《灰姑娘》(Cinderella, 1940)、編舞伏爾可夫(N. D. Volkov, 1944)、札克洛夫(R. Zakhorov, 1945)、瑟給耶夫(K. Sergeyev, 1946)、阿胥頓(1948)、史蒂文生(B. Stevenson, 1970)、巴瑞雪尼可夫(M. Baryshnikov & P. Anastos, 1984)、馬漢(M. Marin, 1985)、紐瑞耶夫(1986)等。《恐佈伊凡》(Ivan the Terrible, 1945)、編舞格里哥洛維奇(1975)。《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No.1, 1916-1917)、編舞契幾奧(R. Sequio, 1964)、麥克米藍(1972)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普羅柯菲夫,塞爾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