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臨床晤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linical Interview
作者: 林曉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臨床晤談在教育上的應用可追溯到蘇格拉底(Socrates)時,但皮亞傑(Jean Piaget)最先應用此種方法以探討學童的認知發展,因此稱這種用以了解學生認知結構的面談為「皮亞傑式的臨床晤談」。臨床晤談是研究者利用問題架構為起點,進行晤談,後續問題是依據受訪者對前一問題的反應而決定,不論答案是否正確,總要他們提出如是解答的理由;如是的處理,可引發更多的問題和訴說解答的理由。因此相當有彈性,沒有一定的順序。
  臨床晤談的工作包括下列三個要素:臨床晤談的任務(task)、內容及方法。「任務」指的是晤談時,對受試者所提出的問題、例子或要求受試者所做的事情,以及所安排的刺激及情境。「內容」則是指上述任務中所涉及之學科或教材中的原理、概念等。而「方法」則指進行晤談時所用的技巧、方式。
  晤談時應用的技巧包括:(1)認知的技巧:對晤談的了解、概念的發展、推理、記憶、詮釋的能力;(2)語言的技巧:指說話的速度、清晰度、發音及語法的正確度須與受訪者的經驗、能力相配合;(3)傾聽的技巧:集中注意力傾聽受訪者的反應,作適當的回應,詮釋受訪者的語意及目的,不打斷,不曲解;(4)非語言的技巧:肢體語言的表現、回應與詮釋,儘量減低晤談者與受訪者間的文化差異的距離;(5)社會技巧:適當的掌握影響晤談之情意因素及環境氣氛。熟練上述技巧,營造主動的、互動的晤談情境,有助於資料的蒐集。
  進行臨床晤談時面臨的三個困難,分別是:(1)晤談者的權威形像,使對話進行困難;(2)晤談者誤解受訪者談話的意義,晤談者應避免引導受訪者回答的內容;(3)晤談者持有的理論假設,影響對話的內容及方向。
  晤談者在晤談時應注意:(1)以受訪者自己的陳述及意義內涵為主,不要以外在標準判斷受訪者陳述的內涵;(2)依受訪者對問題的反應,提出後續問題,但要避免引導受訪者回答的內容;(3)審慎探究受訪者想法背後的理由;(4)注意受訪者遲疑、猶豫之處;(5)對相反的答案,保持敏感性。
  由於臨床晤談能對學生的認知結構做深入詳盡的探討,因此近年來,晤談的方式在科學教育領域中被廣泛的用來研究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學習。許多研究也分別參考臨床晤談的方式,發展出一套特殊的晤談方法和分析方式,例如有關事件的晤談(interview-about-events)以及有關事例的晤談(interview-about-instances)。這些應用臨床晤談以探究學生科學概念學習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概念,這些概念成迷失概念的可能來源,以及同一概念在不同年齡學童身上的發展趨向,以為科學教學之參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臨床晤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