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芭田妮芙範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rtenieff FundamentalsTM
作者: 盧玉珍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動作分析名詞。 1978年,芭田妮芙綜合拉邦動作分法及其個人之經驗創作「芭田妮芙範本」(Bartenieff FundamentalsTM)。基本上,「芭田妮芙範本」是一連串表面上很簡單的動作順序,用以活動深層肌肉強化其支持力為目標,並配合呼吸來協調身體穩定與機動的部位(Stability/Mobility),而瞭解動作的啟動原點(Initiation)是在身體的那一部位、動作的連續性(Sequencing)與接合感如何進行,並藉動作的空間意圖(Spatial Intent)來擴展動作中的馳動空間,進而增進身體動作的機能性與表達性(Function/Expression),以促進個人與周圍環境的動作對話。其六個基本動作概念含:呼吸、肢幹、頭尾、上下身、左右半身、斜對角軸為原則,是由躺在地板上作足跟定位的搖動(Heel Rocking)開始,其次為大腿部位的虛抬(Thigh Lift)、臀部的前移(Pelvic Forward)與橫移(Pelvic Lateral Shift)、半身屈伸(Body Half)、膝蓋落地(Knee Drop)與手臂繞環等動作。動作的進行則以呼(Hollowing)、吸(Anchoring)來體會胸、腹腔之刻畫塑形(Shaping),同時啟動舞蹈訓練中,甚少使用的髂腰肌(Iliopsoas)和Y韌帶(Inguinal Ligament),一則加強四肢與軀幹的接合感,再則減低臀部肌肉的緊張,而得以養成其腿部動作的內在支撐力量。另外,動作韻律中的施力與緩衝(Exertion/Recuperation)的交換與互補,也是動作能圓滑進行的因素之一。兩者常伴隨隱固與機動之身體部位出現。機動部位常是正在施力的肢體,同時隱固部位則扮演支持、緩衝的角色。因此,隱固部位可以是施力的準備,而機動部位則終究會平息而成緩衝動作的一刻,兩者交替而得以產生韻律感。
參照:
Mead Andrews & Carol Boggs Scott ""The Bartenieff FundamentalsTM: Mobilizing the Dancer´s Resources""《Contact Quarterly》Spring/Summer 1986、Irmgard Bartenieff & Doris Lewis《Body Movement Coping with the Environment》1980、Ed. Groff、""Laban Movement Analysis: Charting the Ineffable Domain,""、《JOPERD》66 (2) February 1995、Rudolf von Laban《The Language of Movement》1974、Rudolf von Laban & F. C. Lawrence《Effort》1974、Vera Maletic《Body-Space-Expression》1987、Martha Myers ""Body Therapies and the Modern Dancer: Irmgard Bartenieff´s FumdamentalsTM,""《Dance Magazine》March 1980, PP.88-92、Marcia Siegel ""Profile: Irmgard Bartenieff""《The Kinesis Report》2 (4) Summer 1980, PP.1-5, 14-16、盧玉珍〈芭田妮芙與拉邦〉《1998國際舞蹈理論技巧研習營報告書》,頁58-60。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芭田妮芙範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