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角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ou Chiao Wu
作者: 巫允明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水族傳統民間面具舞蹈。流傳於貴州省三都縣水族聚居地區。水語音譯為:水兜。源於水族居住地的周邊其他民族均有在播種和收穫季節以真牛相的習俗。其他民族牛的熱烈場面,促使愛憐耕牛的水族先民創造出了:以兩人頭戴四周圍掛垂至肩部的彩綢或流蘇、頂部縛牛角道具的斗笠(也可雙手持牛角道具作舞)、身披彩色牛衣,各扮作一隻耕牛,相互進行嬉戲、對角等模擬耕牛平日的勞動形態及「牛」時兩牛以角相碰撞的精彩場面。主要動作有:〈嬉戲步〉、〈角步〉、〈回頭步〉、〈碰角步〉、〈磨角步〉等。同時,另有男子蘆笙隊和盛裝女子(人數均不限)圍繞作舞的二牛,跳《蘆笙舞》為其作陪襯。《蘆笙舞》圓圈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在整個舞蹈過程中,二牛可不時在舞隊中穿行或與舞者逗趣,不時又回到圈中進行追逐、角,使舞蹈表演氣氛熱烈、具有強烈的趣味性和一定的戲劇色彩。該舞在近五十年來,為該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端午節必不可少的表演項目,也常在其它喜慶、佳節時進行表演。多以銅鼓配合蘆笙為舞蹈伴奏。1980年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團根據此民間舞蹈素材編導的《角舞》被收入北京電影製片場拍攝的藝術影片《奼紫嫣紅》,並在出訪拉丁美洲時受到熱烈歡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角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