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認知單位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gnitive Unit
作者: 劉威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認知單位或稱意元、集組(chunk),係米勒(G. Miller)認知理論中的術語。意指短期記憶中暫時所能貯存的資料單元,或意義單元。如電話號碼中每一數字,或一句話中每一單字,均可視為串節。按一般人的短期記憶,其串節數約為七正負二,即在五至九個串節之間。一般電話號碼之所以不超過七位數字,即係由於串節數限制之故。意元不限於數字或單字,由兩個單字形成的詞或數字形成的成語,也同樣成為串節。西蒙(H.A. Simon)一九七四年也指出我們的記憶廣度甚至更有限,例如記憶廣度更接近五個串節而不是七個串節。從記憶廣度和注意廣度的實驗所得的結論可知:短期記憶大約只能保留五個串節的訊息。
  在短期記憶的短暫過程中,人們對獨立(不連續)的刺激(如數字單字等),經由知覺組織迅速加以處理,使原本屬於零散性的個別意元資料,組合而成一個包括多個串節的整體,以便於記憶。此種短期記憶現象稱為記憶串節。如集多位數字形成的一個電話號碼,或是集多個單字構成的一句話,在人們收聽或閱讀時之所以迅速記憶下來,都是經由記憶串節過程的。在面對問題思考時,問題情境中的零散資料組合在一起形成解決問題的有力線索的心理過程,也稱串節(chunking)。
  米勒和西蒙的短期記憶力的研究,說明了人類任何一個時間只能主動處理少數幾節的訊息。人類可學會使用有效的串節策略(chunking strategy),使每一串節中可以包含很多訊息。如一列十八個二進位的數字:101000100111001110,若只就這數列記憶,一般人大約可以記住十二個數字。但是,如以三位一數的方式將上述數列分組,變成101-000-100-111-001-110,成為六個串節,如同只有六個數要記,就在記憶限度內。米勒的方法還有繼續的作成更少串節的步驟,可以記憶四十四個二進位數字。若將其法中數字換成文字,易於確記原來的資料,但手續似乎繁瑣,只採取串牢節方式即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認知單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