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軍國主義與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ilitarism and Education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西方教育史上最早實施軍國主義教育的,要算希臘的斯巴達城邦。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曾經說過:斯巴達人的生活理想,非常單純和簡單,即他們的生活目標集中在戰爭與征服二項目標。斯巴達是一個有奴隸制度的社會;奴隸沒有公民權,沒有教育權。凡是自由民的七歲男孩,就須至軍營接受軍事教育;沒有文字的教育,只有體育及軍事技能的教育活動。在軍官的指導下,兒童成群結隊學習兵器的使用,學習戰鬥的技能,直至二十歲,然後服役軍中十年始重返平民身分。因此每一位斯巴達自由民的男孩,都須為國服役,犧牲奉獻,沒有個人一己的生活享受。
  歐洲早期的國家觀念及組織,至為寬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義大利及德國,軍國主義教育則較以往嚴格得多,而所涉及的面向亦較以往為廣。義大利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 1883~1945)基於法西斯主義的信念,認為國家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所在;國家被視為靈魂的靈魂,是一切善的來源。因而在教育實施上,積極鼓吹民族主義、帝國主義,同時鼓吹羅馬人的光榮歷史。墨索里尼以為國家即教師,國家肩負了教育人民的重責大任。在教育實施上,他偏重軍事訓練、體育、健康教育;而在行政制度上,他嚴格地控制教育,一切以戰爭之準備為教育的鵠的。他要求學生服從、信仰、戰鬥、責任及權威為教育活動培養的項目。德國於一九三三年成立納粹政府,整個國家的運作,都放置在重整軍備、恢復國家先前的國際地位的目的上。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以國社黨領袖的地位,歌頌強權,強調日爾曼民族的優越感,希望重新喚起人民對羅馬文化景仰的心理。在教育實施上,則重視日爾曼民族文化的光榮歷史,培養忠誠於國家的態度,冀望青少年以國家的意志為意志。此外,尚有非正式的希特勒青年團(Hitler Youth),實施軍事訓練,從事戰地勞役的訓練,務使每一個德國青年都成為為國犧牲的英勇戰士。一般而言,軍國主義與教育的結合,多表現在一定意識形態的建立,強調自我民族文化及歷史的優越性,實施愛國教育,注重集體生活品德的建立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軍國主義與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