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鈍吻燈籠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鈍吻燈籠魚
英文名: Myctophum obtusirostre
描述:
體延長,側扁,後部略細。頭中等大。吻短,前端鈍。眼大。口大,上頜骨狹長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末端略擴大;上下頜呈絨毛狀齒帶。鰓蓋後上緣圓角,具鋸齒狀突起。體被大而薄圓鱗,易脫落,腹緣另具弱櫛鱗;側線平直。背鰭單一,位於體中部,具軟條12-13,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略等於背鰭基底,具軟條17-18;胸鰭軟條15-17,尾鰭叉形,尾鰭副鰭條柔軟。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鼻部背位發光器(Dn)及鼻部腹位發光器(Vn)皆小而圓形;鰓蓋位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後緣下方,Op1較Op2小,均在眼眶下緣縱線之下;鰓被架位發光器(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距側線比距胸鰭基部遠;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兩者互為斜線排列;胸部發光器(PO)5個,PO5位置略昇高;腹部發光器(VO)4個,水平排列;腹鰭上位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之中間;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排列略呈鈍角,SAO1在VO4的稍前上方,SAO3緊臨在側線下緣約1/2直徑處;體後側位發光器(Pol)1個,在脂鰭前下方,緊臨側線下緣;臀鰭前部發光器(AOa)7-8個,水平排列;臀鰭後部發光器(AOp)3-5個;尾鰭前位發光器(Prc)2個。尾部發光腺,雄魚的SUGL具4-6個,雌魚的INGL具1-3個發光鱗。
分布:
分布於世界三大洋溫暖海域。臺灣則發現於西南部、東部及東沙群島等周邊水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Myctophum obtusirostre (Tåning, 1928)
形態:
體長形,側扁,背鰭前為身體之最高處。吻甚短,前端鈍而圓;口大而稍傾斜,上頜骨細長,而末端擴大,兩頜具絨毛狀小齒。胸鰭高位。臀鰭起點於背鰭基末端下方,臀鰭基明顯長於背鰭基。頭部發光器具Dn及Vn。身體發光器有:5個PO、4固VO、1個Pol。SAO呈一直線排列,並SAO3在VO3垂直線之後。2個Prc。雄魚具1~3個瓦狀 SUGL;雌魚具1~2個心狀INGL。
分布:
三大洋之熱帶海域,台灣西南及東北部海域,東沙島周邊水域至南海。
生態習性:
體長可達9公分,日間多棲息於200~400公尺之水層,夜間則上浮至100公尺以淺之水層覓食。
利用:
常為本省東港、大溪等地漁民以中層或底層拖網捕獲,可供食用或做餌料。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燈籠魚目(Order Myctophiformes)
首目:
燈籠魚形首目(Superorder Scopelomorpha)
科:
燈籠魚科(Family Myctophidae),Lanternfishe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鈍吻燈籠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