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鉅觀教育社會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cro Sociology of Education
作者: 楊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社會學的研究雖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但學者對教育現象的分析,常因個人研究觀點之不同而有取向上之差異。綜觀當前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大致上可分為兩種理論導向,即鉅觀教育社會學與微觀教育社會學兩派。鉅觀教育社會學下又有三大重要派別:一為結構--功能論(structural-frnctionalism),另一為衝突理論(conflict theories)。前者的發展較早,後者在一九七○年代以後才開始盛行。
  在教育社會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早期的教育社會學者受結構--功能論的影響,泰半視社會為由若干部分組成的整合體。這些部分彼此關聯,好比齒輪之銜接,任何一部分的運轉都會牽連到其他各部分的運作,其中的各部分彼此互相依賴、互相影響。持此觀點研究教育現象的社會學者基本上注重教育制度與其他各種社會制度間之關係,尤其強調各種社會制度在維持或促進社會團結或和諧上所發揮的功能。由於此派論者強調無論探討教育的何種功能,都不應侷限在教育機構或教育制度本身的範圍內,而應注意教育的影響以及影響教育的大社會環境。故這種鉅觀層次的分析,隨著教育與經濟制度關係日趨密切,在一九六○年代與教育投資論結合後,立即造成一股銳不可當的潮流。目前這種思潮雖因教育投資論迭遭批判,且又忽略了社會中實際或潛在的衝突,而有過時的趨勢,但其所引起的各國政府與民眾對教育的重視,至今仍非其他學派所能比擬。這種鉅觀層次的分析,在一九五○及一九六○年代,為科學實證論的研究方法或技巧提供了絕佳的試驗溫床。
  衝突理論雖與結構--功能學派相似,都是以鉅觀層次的分析觀點,來探討教育制度和社會結構之關聯,但是此二派在基本論點上有明顯的差異。首先,結構--功能學派視社會為一個由彼此依賴的各部分合組而成的大體系,注重各部分間的合作與統整;其中如有不和諧或衝突的情況產生,社會自會設法控制。衝突理論則重視社會中各部分的獨立性,視社會為不同團體因本身利益或權力而不斷競爭的場所,而所謂的控制,可說是某一團體對敵對團體的壓制。換言之,結構--功能學派強調社會上各種功能的協調、價值的統合與體制的穩定;但衝突理論則注重社會上各團體的對立、壓迫與衝突,以及社會關係的強制性。
  綜合而言,不論結構--功能學派或衝突學派,兩者均主張教育問題的研究不能獨立於社會結構之外,對教育問題的探討應重視教育制度與大社會環境相互關係之分析,故此種以「鉅觀」分析為主的特性,是有別於微觀分析的根本關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鉅觀教育社會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