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雙標紫斑蝶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雙標紫斑蝶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1866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1866 雙標紫斑蝶,又名斯氏紫斑蝶、琉璃斑蝶。 台灣本島所產的紫斑蝶中,唯有本種在前翅腹面有三個呈三角形頂點排列的藍白色斑點,不難與其他種類區別。卵黃白色,外形略似手槍子彈,表面有類似高爾夫球球面的刻點。幼蟲頭部黑褐色,體色為黃綠色,側面氣門與氣門下線之間為黃色,表面光滑,但在中胸、後胸與腹部第八節背面各具一對細長的肉質突起。蛹為懸蛹。成蟲前翅長約65-67 mm。雄蝶雙翅背面底色皆為黑褐色,前翅背面有紫藍色光澤,近外緣有一排由藍紫色包圍的白色斑點;雄蝶前翅背面近後緣處有兩條近乎平行的灰褐色性斑,翅後緣略為突出為弧形。後翅背面前緣亮灰白色,近外緣也有藍紫色包圍的白色斑點。前翅腹面底色較背面稍亮,但是沒有藍紫色光澤;前翅中央有三個藍白色斑點呈三角形排列,後緣亮灰白色;後翅則為小白斑沿翅外緣分佈。雌蝶與雄蝶類似,但體型較大;前翅背面沒有性斑,腹面則在雄蝶性斑相對應處有兩條藍紫色條紋;前翅後緣較為平直。 本種為中型蝶類。E. sylvester (F.)分布範圍很廣,幾乎涵蓋整個東方區,並向南延伸到新幾內亞與澳洲及一些太平洋島嶼,被區分為36個亞種,台灣的族群被視為特有亞種,是台灣最早被命名發表的五種蝴蝶之一。台灣的亞種分布於全島平地到海拔1000公尺左右山區 ,澎湖也有紀錄;蘭嶼有時會出現菲律賓亞種(E. sylvester laetifica Butler)個體。紫斑蝶類有群集越冬習性,每年秋天全島各地的紫斑蝶開始沿固定蝶道向南部遷移,在隱蔽的山谷中越冬,這類山谷被通稱為紫蝶幽谷。詹(2008)於2001-2003年在高雄縣茂林的調查,聚集的蝶種中以小紫斑蝶(E. tulliolus koxinga Fruhstorfer)數量最多,幾乎佔半數左右,本種與端紫斑蝶則大致相當,各佔約20%。每年三月起越冬紫斑蝶開始遷出蝶谷,五、六月出現越冬後第一代子代。趙等(2007)在台東大武地區所做的調查,則指出歷年的優勢種都是本種,但在2005-06年冬天圓翅紫斑蝶(E. eunice hobsoni (Butler))成為優勢種。成蟲飛行緩慢,喜歡於日照充足的環境中活動。除花蜜外也會吸食地面水分。幼蟲在台灣為單食性,取食蘿藦科的羊角藤(又稱武靴藤),與台灣其他紫斑蝶以桑科為食草植物不同。剛孵化的幼蟲停棲在寄主葉面上,較大的幼蟲則會停棲在蔓藤上。蛹懸掛於寄主或附近植物的枝條、葉片下(濱野,1986﹔李與王,1997,2007;徐,1999;張,1999)。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雙標紫斑蝶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蛺蝶科
中文亞科名: 斑蝶亞科
中文族名: 紫斑蝶族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種小名: sylvester
拉丁族名: Euploeini
拉丁亞科名: Danainae
拉丁亞綱名: Pterygota
拉丁科名: Nymphal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中文總科名: 鳳蝶總科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亞種名: swinhoei
拉丁屬名: Euploe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臺灣
中文目名: 鱗翅目
拉丁目名: Lepidoptera
中文亞綱名: 有翅亞綱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總科名: Papilion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雙標紫斑蝶
英文名: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描述:
中型斑蝶。軀體黑褐色,有白色斑點與線紋。雄蝶前翅前緣、外緣、後緣均弧形,雌蝶後緣直線狀,外緣也近直線狀。翅背面底色黑褐色、泛藍紫色金屬光澤。前翅外緣後段有白色點列,亞外緣有藍白斑紋列。後翅沿外緣有白色點列,亞外緣前段有藍白斑紋列。雄蝶於前翅CuA2室內有兩只灰色長條狀性標。翅腹面底色黑褐色、略帶光澤,前、後翅外緣及亞外緣均有白色點列;前翅中央有排列成三角形的三只白斑點,後翅中央有數只小白點。緣毛黑白相間。
分布:
臺灣本島全島低、中海拔地區。離島澎湖、龜山島、基隆嶼也有記錄。馬祖地區有記錄,可能屬於不同亞種。臺灣以外見於南亞、東南亞、中南半島、澳洲、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等地。
作者: 徐堉峰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