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離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ㄡˊㄏㄜˊㄦˊㄈㄣㄖㄨˊ:「ㄈㄣㄌㄧˊ」、「ㄌㄧˊㄎㄞ」、「ㄌㄧˊㄅㄧㄝˊ」、「ㄌㄧˊㄏㄨㄣ」。
  2. ㄐㄩˋㄒㄧㄤㄍㄜˊㄖㄨˊ:「ㄐㄩˋㄌㄧˊ」、「ㄨㄛˇㄐㄧㄚㄌㄧˊㄒㄩㄝˊㄒㄧㄠˋㄏㄣˇㄐㄧㄣˋ。」
  3. ㄅㄟˋㄆㄢˋㄖㄨˊ:「ㄅㄟˋㄌㄧˊ」、「ㄌㄧˊㄐㄧㄥㄆㄢˋㄉㄠˋ」、「ㄓㄨㄥˋㄆㄢˋㄑㄧㄣㄌㄧˊ」。
  4. ㄑㄧˊㄧˋㄅㄨˋㄏㄜˊㄔㄤˊㄌㄧˇㄖㄨˊ:「ㄌㄧˊㄑㄧˊ」。
  5. ㄧˋㄐㄧㄥㄍㄨㄚˋㄇㄧㄥˊㄅㄚㄍㄨㄚˋㄉㄞˋㄅㄧㄠˇㄏㄨㄛ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離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分別、分開。
    【例】分離、別離、離群索居
  2. 距、相隔。
    【例】距離、隔離
  3. 違反。
    【例】背離、叛離、離經叛道
  4. 缺少。
    【例】做蛋糕離不了蛋和麵粉。
  5. 八卦之一。卦形為☲。象徵火、日、電。
  6. 六十四卦之一。離(☲)下離(☲)上。表示以陰柔之質而得中正的意思。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分別、分開。如:「離群索居」。《呂氏春秋.仲夏紀.大客》:「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唐.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2.距、相隔。如:「我家離火車站很近。」《三國演義》第一六回:「轅門離中軍一百五十步。」
3.背叛。如:「背離」、「乖離」、「離經叛道」。《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4.遭受、觸犯。《韓非子.五蠹》:「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史記.卷三五.管蔡世家》:「必去曹,無離曹禍。」
5.缺少。如:「做蛋糕,離不了麵粉與蛋。」
[名]
1.《易經》卦名:(1)八卦之一。卦形為☲。其象為火、日、電。(2)六十四卦之一。離(☲)下離(☲)上。象以陰柔之質而得中正之義。
2.姓。如五胡十六國時後燕有離班。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又音: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分開。
  2. [[動] ] 距,表相隔的遠近程度。
  3. [[副] ] 盡、完,表示動作完成,常用於否定句型。
音讀: li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