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非洲異瓜參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非洲異瓜參Afrocucumis africana屬於硬瓜參科Sclerodactylidae,棲息在低潮線附近石塊下及岩縫中或水深2公尺以內的珊瑚縫隙中。本種為小型海參,長2~5公分,寬約0.5~1公分。體色灰黑色或黑色,管足稀疏而沿身體排成5縱區,觸手20隻,具有樹枝狀分枝,遇危險會縮在體內。常藏身在岩縫中,以管足吸附岩壁,並以觸手來黏取水中浮游生物及藻類碎片為生,是半固著性的海參,很難捕捉。有時會行無性生殖。 分布於東非、馬達加斯加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澳洲北部,以及日本南部海域。台灣則可見於東北角及綠島等海域。
知識 1:
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非洲異瓜參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中文屬名: 異瓜參屬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硬瓜參科
棲所環境: 沙底
拉丁種小名: africana
拉丁屬名: Afrocucumis
中文綱名: 海參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Sclerodactyl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0~1m 潮間帶及潮池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馬達加斯加
台灣分布地點: 東北角
中文目名: 枝手目
拉丁目名: Dendrochirotida
拉丁綱名: Holothu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非洲異瓜參
英文名: Afrocucumis africana
描述:
英名Little African sea cucumber。身體很小,長度僅約2至8公分,直徑約0.5至1公分,體重多在10克以下,呈紫褐色、粉紫色至黑灰色,腹面顏色較淺,稍帶黃色或白色,觸手的顏色較深為黑色。管足僅沿著5個步帶排列,每步帶有管足2行。觸手呈樹枝狀分枝,共有20隻,分為大、中、小5種,排列成內外兩圈,10個大的和5個中等的排列成外圈,5個小的排列成內圈。體壁內骨針很特別,為大型晶狀穿孔板(疣穿孔板),呈凹凸狀,凹陷處長具有小穿孔。管足末端的端板發達,端板旁具有另一類穿孔板,管足內亦有兩端膨大且具穿孔的桿狀體,有的還具有形狀不規則的穿孔板,板的中央有4個大孔,邊緣有很多小孔。翻頸部的皮膚內有桿狀體。石灰環各輻片前端有一凹痕,後端有由2至3個小片構成的、很短的延長部;石灰環的間輻片前端尖,後端凹進。
分布: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印尼、菲律賓、澳大利亞、日本、臺灣以及中國大陸的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臺灣以東北角、東部、墾丁和小琉球等地較為常見,其他地區偶爾可見。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