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韋伯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eber's Law
作者: 蔡崇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根據生理學的研究,個體對兩個重量(或聲、光等)之間的差異,須在這個差異達到可辨識的程度,即所謂的「恰好可分辨的差異度」(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ND)或「差異閾」(difference threshold),才能覺察出來。德國生理學家韋伯(E.H. Weber, 1795~1878)發現在兩組不同的重量中,須較重的一組的兩個重量之間的差異,比較輕的一組的更大時,個體才能感覺出其差別。韋伯經一連串有關刺激與感覺的實驗研究,歸納出結論為:人類對差異的感覺作用,不僅由於刺激之間差異的比較,更重要的是「恰好可分辨的差異」與刺激強度的比例。韋伯發現這個比例是一個常數,稱為「韋伯分數」(Weber fraction)。如肌膚上重量感覺的韋伯分數為五十分之一,若先在肌膚上放一個三百公克重的東西(亦即刺激強度為300),如果重複放置這個東西,當然不會感覺出前後重量有差異;若放置比較重的東西,如三百零四公克,也不會感覺前後有差異,而要增加到三百零六公克,才能覺察出前後二者之間的差別。也就是說,這個「恰好可分辨的差異」為六公克;其韋伯分數就是三百分之六,亦即五十分之一。依此在基礎重量為六百公克時,「恰好可分辨的差異」則為十二公克,韋伯分數為六百分之十二,還是五十分之一。由此確定「恰可分辨的差異」是一個常數。
  韋伯的實驗研究結論轉換成數字公式,就是通稱的「韋伯律」,其公式如下:
  ΔI/I=K或ΔI=KI
  ΔI代表「恰可分辨的差異」
  I代表刺激強度
  K為常數,也就是「韋伯分數」。
  不過,從不同感覺系統所得的韋伯分數,各不相同。如白色光視覺的韋伯分數為六十分之一,皮膚上熱(燙)的痛覺為三十分之一,中部音量的聽覺為十分之一,皮膚上的點壓覺為七分之一,橡皮臭味的嗅覺為四分之一,鹽的味覺為三分之一。人類對於這些輕微的感覺的辨識能力是從事精密工作的基礎,例如能辨識聲音之間的細微差異,才能真正鑑賞音樂的優劣;能分辨顏色的微小差異,才能真正評鑑美術作品的好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韋伯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