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響板 - 教育百科
ˇ
ˇ
xiǎng bǎ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ǎng bǎn
解釋:
樂器名,打擊樂器:(1)西班牙、義大利的傳統打擊樂器。為英語Castanets的意譯。由兩片中空介殼狀的木頭串成一組,把大拇指插入串線中,運用中指等的動作,使兩片響板碰撞發聲,常配合舞蹈伴奏。(2)用於中國四弦書、河南墜子等傳統曲藝伴奏的打擊樂器。由固定於支架上的長條形硬木板、支桿和繩組成。繩的一端繫在桿上,另一端繫於使用者的腳上。演唱時,使用者以腳拉繩牽動支桿,使其碰擊硬木板發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響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stanets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器名。由兩瓣梨形的硬木合在一起掛在手指並握於手中拍擊的打擊樂器。這種樂器可用兩手各持一對響板作為舞蹈伴奏。雖然響板常被用在西班牙舞中,但它是屬於公元前三千年前的古埃及樂器。公元前六世紀的希臘繪畫有描繪女舞者用長形響板(Krotala)伴奏的圖像。世界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文化的響板式樣及名稱,如土耳其的Kásik、日本的Yotsudake、印度的Kártali、瑞士的Chefeli和中國的夾板等。舞者常用響板點出音樂或舞蹈的重拍。西班牙的響板繫在右手的音響比左手的高,它又分古典式和民俗式兩種。古典式響板之用法是把響板繫在姆指上,右手用輪指法敲擊板子,發出連續的節奏音響,左手則以單音來點出節奏之重音。民俗式的響板形狀較大,聲音較低,用手指敲擊木板,並利用腕部的搖動讓兩片板子在掌中相撞而發音,造成一種頓音的效果。十七世紀的古典芭蕾常有響板的舞蹈場面,現代舞的舞者卻很少用響板伴舞。二十世紀初期最受人注意的響板舞蹈家是阿琴婷娜(La Argentina 1890-1936)。
參照: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響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