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高爾斯基,亞歷山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orsky, Alexander Alexeievich (1871-1924)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俄國舞者、編舞家及芭蕾教師。1871年生於聖彼得堡,1924年卒於莫斯科。1880年進入聖彼得堡帝國芭蕾學校(Imperial Ballet School)學舞,1889年畢業後加入馬林斯基劇院舞團(Maryinsky Theatre),1895年被升任為獨舞者,1896年開始擔任葛特(P. Gerdt)之助理。高氏將其友人史代帕諾夫(V. Stepanoff, 1866-1896)發明之舞譜引入帝國芭蕾舞校的教材中;1898年被派至莫斯科在波修瓦芭蕾舞團(Bolshoi),演出《睡美人》(Sleeping Beauty)時,即根據聖彼得堡演出所用之舞譜表演。1899年為聖彼得堡學校編作《山神之后 ── 克勞琳達》(Clorinda, Queen Of The Mountain Fairies),在練習之前已將舞譜寫好。1900年秋重返莫斯科任波修瓦芭蕾舞團首席男舞者及舞台總監,同年依照明庫斯(Minkus)的劇本,製作自創版的《唐吉訶德》(Don Quixote),此乃其首次實現演出戲劇性芭蕾之理想。1901年又推出改編後的《天鵝湖》(Swan Lake)及《小駝背馬》(The Little Humpbacked Horse)。1902年編製《高都爾的女兒》(Gudule´s Daughter),該舞係根據原創《愛默斯瑞達》(Esmeralda)之劇情改編而來。高氏的其它重要作品還有:《魔鏡》(The Magic Mirror, 1905)、《法老的女兒》(Pharaoh´s Daughter, 1908)、《沙藍波》(SalammbÔ, 1910)、《雷蒙達》(Roymonda, 1908)、《練習曲》(Etudes, 1908)、《吉賽兒》(Giselle, 1911)、《海盜》(The Corsair, 1912)、《愛是快速的》(Love is Quick, 1913)、《尤妮斯與派楚尼亞斯》(Eunice And Petronius, 1915)、《第五交響曲》(Fifth Symphony, 1916)、《芭雅蝶》(La Bayadère, 1917)、《史丹卡.拉辛》(Stenka Razin, 1918)、《胡桃鉗》(Nutcracker, 1919)、《莎樂美之舞》(Salome´s Dance, 1921)、《小巨人》(Les petits riens, 1922)以及《愛神洞穴》(The Venus Grotto, 1923)等。1911年曾為英王加冕典禮在倫敦阿罕布拉(London Alhambra)劇院上演《舞之夢》(The Dance Dream)。近代蘇聯作家稱其為一位以戲劇取向,芭蕾寫實主義之先軀,與佛金(Fokine)相同是位芭蕾史上的改革家。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高爾斯基,亞歷山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