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徽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ㄔˋ
  • 部首外筆畫 14
  • 總筆畫 17
  • 漢語拼音 huī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ㄅㄧㄠㄓˋㄖㄨˊ:「ㄍㄨㄛˊㄏㄨㄟ」、「ㄏㄨㄟㄓㄤ」、「ㄒㄧㄠˋㄏㄨㄟ」。
  2. ㄑㄧˊ˙ㄗㄑㄧˊㄓˋㄖㄨˊ:「ㄏㄨㄟㄏㄠˋ」。
  3. ㄇㄟˇ˙ㄉㄜㄕㄢˋ˙ㄉㄜㄖㄨˊ:「ㄏㄨㄟㄧ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徽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ī
解釋:
  1. 標幟。
    【例】國徽、徽章、校徽
  2. 旗子、旗幟。
    【例】徽號
  3. 美的、善的。
    【例】徽猷、徽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ī
解釋:
[名]
1.標幟。如:「國徽」、「校徽」、「黨徽」。《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楊徽者,公徒也。」
2.旌旗。《禮記.大傳》:「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漢.鄭玄.注:「徽號,旌旗之名也。」《文選.潘岳.閑居賦》:「其西則有元戎禁營,玄幙綠徽。」
[形]
美善的。《詩經.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資治通鑑.卷二四八.唐紀六十四.武宗會昌四年》:「郊廟之禮,誠宜亟行,至於徽稱,非所敢當。」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繩索,由多股細絲糾合而成。《說文解字.糸部》:「徽,三糾繩也。」《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折脅拉髂,免於徽索。」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一.雜說》:「乃弛角弓弩,解其徽弦。」

2.古琴上繫弦的繩,後稱琴上表示高低音的標幟。如:「琴徽」、「十三徽」。《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今夫弦者,高張急徽。」唐.顏師古.注:「琴徽也,所以表發撫抑之處。」

3.綑綁。《文選.卷四五.設論.揚雄.解嘲》:「徽以糾墨,制以鑽鈇。」唐.劉良.注:「徽,繫也。」

4.綁腿。《說文解字.糸部》:「徽,邪幅也。」清.段玉裁.注:「即《詩》之邪幅也。《傳》曰:『邪幅,偪也。所以自偪束也。』《箋》云:『邪幅即今行滕也。偪束其脛,自足至厀。』」

5.標幟。如:「國徽」、「校徽」、「黨徽」。《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楊徽者,公徒也。」《老殘遊記》第一二回:「這一品鍋裏的物件,都有徽號,儜知道不知道?」

6.旌旗。《禮記.大傳》:「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漢.鄭玄.注:「徽號,旌旗之名也。」晉.潘岳〈閑居賦〉:「其西則有元戎禁營,玄幙綠徽。」

7.美善。《爾雅.釋詁》:「徽,善也。」《詩經.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資治通鑑.卷二四八.唐紀六十四.武宗會昌四年》:「郊廟之禮,誠宜亟行,至於徽稱,非所敢當。」

注音: ㄏㄨㄟ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徽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