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代幣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oken Economy
作者: 丁振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代幣制是根據施金納(B.F. Skinner, 1904~1990)的操作制約原理所設計的一種行為治療法,常用於建立精神病院患者的生活制度,也用在管訓工作上。代幣制的概念也被廣泛應用到管教子女及自我控制方面。代幣制是透過增強的原則(即給予好行為增強物)來改善病人的行為。通常選來增強的行為都是某個強勢團體(例如教師、父母、顧主、治療者)認為「正常」的行為;這些行為要相當確切,以便觀察、測量和溝通。而且行為如果太複雜,還要將它們分解為許多小行為;代幣制中被用來作為增強物的物品就是代幣(token);代幣通常是次級增強物(secondary reinforcers),如籌碼、卡片、獎狀、某種權利、積點等。代幣之所以不使用原級增強物(primary reinforcers)的原因是,原級增強物(例如食物、飲水)太容易今人飽足而生膩,而次級增強物則不會。此外,次級增強物若能得到一些有意義結果的支持,並不會消失,並且隨著年齡與社會化的增長,這種增強會逐漸抽象化並延宕,而個人也逐漸受自我監督、自我增強所控制。
  實施代幣制時,通常都先由行為技師(instructor)與患者訂定一個契約。一開始可能會使用原級增強物,但儘可能及早使用次級增強物,建立行為與增強物價值的聯結。隨著治療的進步,逐漸加長聯結的時間,並利用行為塑造(shaping)的方法,增加行為的複雜度。最後患者能夠自己選擇所要增強的行為,並作自我增強,直到患者能過正常的生活。
  代幣制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有以下的優點:(1)患者可因行為而得到相當的代幣;(2)代幣不容易滿足,因而可作為持續的誘因;(3)可減少行為與增強物之間的延宕;(4)患者可以決定所得到的代幣數目與使用方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代幣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