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斯勒,芬妮 - 教育百科
愛 | |
斯 | |
勒 | |
, | |
芬 | |
妮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lssler, Fanny (1810-1884) |
作者: | 張麗珠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奧地利女舞者。為音樂家海頓之男僕兼抄寫員的女兒。與其姊同入浩舍爾特芭蕾學校(Horschelt Ballet School)習舞。1818年姊妹同時加入康特納特爾芭蕾舞團(Kärntnertor Theatre),深受菲利普.塔伊歐尼(F. Taglioni)、亨利(L. Henry)及威斯崔(A. Vestris)三人稱許。1825年其氣質與感情流露的演出,風靡了整個拿波里(Naples);因此使她有赴柏林、倫敦、巴黎獻藝的機會,此行甚獲好評,迅速竄紅使得瑪麗.塔伊歐尼(Marie Taglioni)對其深感妒忘。她在《波堤西的啞子》(Le Muette de Portici)中飾演芬尼拉(Fenella),《神與舞伎》(Le Dieu et la Bayadère)中飾演公主朱洛埃(Zoloë),在《女大不中留》(La Fille mal gardée)中飾麗賽(Lise)均有傑出表現,予人印象深刻。1836年於柯拉理(Coralli)的《跛腳的魔鬼》(Le Diable Boîteux)中飾演卡秋霞(Cachucha)一角,獲得空前成功。高替耶(Gautier)特譽其舞藝,稱之為「異教徒的芭蕾伶娜」(pagan ballerina),相反的稱塔伊歐尼為「基督徒的芭蕾伶娜」(christian ballerina)。1839年以演出馬吉李耶(Mazilier)的《吉普賽女郎》(La Gypsy)及柯拉理的《舞蛛》(La Tarentule),再次獲得鉅大成功。經過安排後遠征美國兩年,1842年返回歐洲,在歐陸各大城市演出,1843年在倫敦首次演出《吉賽兒》(Giselle);1848-1850年曾兩度走訪俄國,受到前所未有的盛大歡迎。1851年在維也納康特納特爾劇院(Karntnertor Theater)推出十二次告別演出,舞碼包括《卡特瑞娜》(Catarina)、《浮士德》(Faust)、《La Esmeralda》等。退休後與維也納舞劇生活仍保持密切關係。愛斯勒堪稱浪漫芭蕾(Romantic Ballet)最偉大的芭蕾伶娜之一,以其真情流露,與優雅氣質,且善於表達劇中情感而風靡當時。 |
|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愛斯勒,芬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