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臨終階段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age Theory of Dying
作者: 黃富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臨終階段論是一種解釋個體臨終的過程,探討垂死的感覺及其所關注事項的一種理論。此理論係由美國學者庫柏勒-羅斯(E. Kubler-Ross)在一九六九年所提出。他在一九六○年代初期係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精神病學教授,曾與近五百個以上的臨危病人晤談,結果發現:大多數的人生命休止前都經歷了某種順序的情緒反應。據此提出臨終過程的五個階段,即否認、生氣、協議、沮喪和接受等。
  1.否認:當個人被告知患了不治之症時,其第一個反應通常是震驚與不相信。有些人想要從事更好的診斷,而大多數人認為可能是一項誤判;有些想要從宗教上獲得證實,但最後大多數人都接受了這種事實並開始感到生氣。
  2.生氣:在此階段中,個人顯示敵意、憤怒,並對治療的醫護人員或家人、朋友產生嫉妒,當想到為何會是我,他有很大的挫折感,認為要他去死,而他人仍活著是不公平的事。為要處理這種情緒反應,個人就傾向於協議。
  3.協議:在此階段,個人尋找各種可能繼續存活的方法,如與上帝或其他人作交易,許願如能讓其繼續生存,從此洗心革面,助人施財,或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等,但最後他了解到這些交易都不可能實現,就陷於沮喪的狀態。
  4.沮喪:當個人不再否認自己的疾病,或由於手術及疾病所造成的痛苦等都會導致其嚴重的沮喪,喪失情感,感到悲傷,並產生罪惡和羞恥的感覺。如能讓病人與別人討論其感覺情緒,會有助於其對死亡的接受。
  5.接受:個人開始接近死亡,了解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會進入完全平靜的狀態,如同離開了所生存的世界,似乎痛苦已成過去,努力也已結束,近入了達到旅程終點前的休息時刻。
  庫柏勒-羅斯認為這五個階段代表臨終的五種情緒發展的歷程,但他亦指出並非每個人的臨終過程都要經歷所有的階段,或以相同的速率、相同的順序發展,個體間的差異很大,彼此在情緒反應上的強度也有所不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臨終階段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