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鬲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ˋ
部 + 0 畫 = 10 [一]lì[二]g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人體位於脊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處的經穴。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一種古代的炊具。圓口,似鼎有三足,足部中空,便於加熱炊煮。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人體的經穴。位於脊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處的經穴。《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
2.人名用字。如殷末有賢人膠鬲。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一種古代的炊具。圓口,似鼎有三足,足部中空,便於加熱炊煮。《說文解字.鬲部》:「鬲,鼎屬也,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其空足曰鬲。」
2.一種古代喪葬時所用的瓦瓶。《禮記.喪大記》:「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
3.二一四部首之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