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回力球 - 教育百科
ˊ
ˋ
ˊ
  • 漢語拼音 huí lì qi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í lì qiú
解釋:
  1. 一種球類運動。起源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區。球賽在一個三面圍牆的球場內進行,球員將星月形的草編鏟勾套在手腕上,用鏟勾把球擊往牆壁;球彈回後,由另一人接住球,再擊向牆壁。如此輪流擊球,直到有一方失誤,就由對方得分並取得發球權。比賽以五局分勝負。滿分為九分(英式)或十五分(美式)。
  2. 回力球比賽所用的球。由硬皮纏上線,外面包上山羊皮,大小與網球差不多。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回力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í lì qiú
解釋:
一種橡皮硬球,可作為球類運動。起源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區。在一個三面圍牆的球場內進行,球員需佩戴套在手腕上,呈星月形的草編鏟勾兜住正面牆上反彈回來的球,然後再將球投向正面牆上,若無法將球接住,就算輸了。目前比賽形式分單打、雙打兩種。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回力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lota
作者: 林玉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回力球(Jai Alai)是一種起源於西班牙巴斯克地區(Basque)的球類運動,為宗教節日中的一種活動,回力球在巴斯克語中意謂著「快樂的節慶」,在西班牙語中,此遊戲稱為Pelota,意指「球」。今日這項運動盛行於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義大利、南美部分地區、菲律賓及美國。回力球比賽的競技場地稱為佛朗通斯(Frontons),允許下注賭博,所有的選手均為職業選手。
  回力球是在有三面牆的球場進行比賽。典型的比賽場長五十四公尺、寬十六公尺,以高十三公尺的前牆(正面)、後牆(背面)和邊牆(側牆)三面牆構成;無牆的一側為提供觀眾觀賞比賽的地方。
  回力球所使用的球質甚硬,球體外為羊皮,內為橡皮,直徑五公分,重一百二十八公克。所用的球棒,是一種特製彎曲的筐形球棒,外框為木質,以堅韌的蘆葦編成筐,上嵌有手套,選手可穿戴在手上。
  回力球比賽,分成單打賽和雙打賽。單打賽參賽者最多八位,雙打賽最多八組參賽。單打比賽,先由兩位選手進行比賽,比賽開始由一位選手將球置於筐形球棒裡,以強勁的肩上發球將球擊向前牆的有效區內,球員必須以球棒去捕捉球,將球回擊。球必須在第一次彈跳後尚未落地前被擊回至前牆的有效區。球員們交替擊球,若有一方球員失敗,則另一方球員得一分,得分球員可繼續留在場上比賽,輸的一方則退到休息區等待再次進場。雙打的比賽方式亦是如此。
  比賽獲勝所需的分數要比參賽選手的數目少一,例如八位選手參賽,八位比賽者,只要有選手取得七分即獲得勝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回力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