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化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àn dài huà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現代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àn dài huà |
解釋:
傳統社會、經濟及政治制度,逐漸演變到現代、都市及工業社會的過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現代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odernization |
作者: | 宋明順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現代化為一種社會變遷現象,意指社會從傳統社會或前現代社會(pre-modern society)轉化為現代社會(modern society)的過程。有些人重視從封建社會轉化成資本主義社會,或從農業社會轉化成工業社會的過程。新觀念、新科技、人口變遷或社會極端不平等等,都會助長這種社會變遷。 現代化乃指上述複雜的社會現象或社會過程,涉及的層面包括工業化、都市化、世俗化、民主化或理性化等。 政治現代化指一些關鍵性制度的發展,如政黨政治、民選國會、定期普選、不記名投票制度的建立等。這些制度保障重要事務之決策,由社會多數成員來參與。 文化現代化通常指科學精神的發展、迷信、神話等的衰退,國家世俗化(即非神聖化),國家意識型態取代宗教信仰,成為社會凝聚的象徵體系。 經濟現代化指一連串的變遷現象,包括工業化、社會分工的複雜化、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業生產,使用經營管理技術、科技的發展、商業技術的成長等。 社會現代化包括教育發展,國民義務教育普及,識字人口增加,人口集中都市(都市化),傳統權威(如君權、父權、夫權)的衰退,婦女地位提升等。 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發展於美國(特別是帕森斯(T. Parsons)的結構功能學派),用以解釋上述複雜現象之所以會在全球各地產生的一種理論或典範(paradigm)。 對功能論所代表的現代化理論的批評,主要有二:一是認為它是以歐洲社會為發展典範,認為現代化等於西洋化,具濃厚的種族中心主義的色彩;二是認為現代化並不一定導致工業的成長及社會利益的公平分配;反之,很可能導致對西方社會更大的依賴及社會的落後。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產生於對現代化理論的批判,強調傳統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及負面效果。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對現代化另有一種看法,他認為現代史的發展乃是一種普遍的理性化過程;不論在藝術、政治、宗教、教育、法律、經濟,甚至人們的思考方式,都經歷了一場大轉變,此過程乃是由非理性到理性的過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現代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