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慮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ㄎㄠˇㄖㄨˊ:「ㄌㄩˋ」、「ㄎㄠˇㄌㄩˋ」、「ㄕㄣㄕㄡˊㄌㄩˋ」。
  2. ㄉㄢㄒㄧㄣㄖㄨˊ:「ㄧㄡㄌㄩˋ」、「ㄍㄨˋㄌㄩ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思考、打算。
    【例】考慮、謀慮
  2. 心思、意念。
    【例】思慮
  3. 擔憂、憂愁。
    【例】顧慮、憂慮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謀思、打算。《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心思、意念。《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楚辭.屈原.卜居》:「心煩慮亂,不知所從。」
3.姓。如春秋時有慮癸。
[動]
1.思考、謀算。如:「考慮」。《詩經.小雅.雨無正》:「旻天疾威,弗慮弗圖。」漢.鄭玄.注:「慮、圖,皆謀也。」《漢書.卷六○.杜周傳》:「微詣大將軍莫府,國家政謀,鳳常與欽慮之。」
2.擔憂、憂愁。如:「顧慮」、「憂慮」。《漢書.卷二九.溝洫志》:「浩浩洋洋,慮殫為河。」唐.顏師古.注:「慮,猶恐也。」三國蜀.諸葛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上言〉:「先王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3.審察。《聊齋志異.卷七.冤獄》:「令方慮囚,忽一人直上公堂,怒目視令而大罵。」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ī/lū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解釋: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思考、謀劃。如:「考慮」、「深思熟慮」。《說文解字.思部》:「慮,謀思也。」《詩經.小雅.雨無正》:「旻天疾威,弗慮弗圖。」漢.鄭玄.箋:「慮、圖,皆謀也。」《漢書.卷六○.杜周傳》:「微詣大將軍莫府,國家政謀,鳳常與欽慮之。」

2. 心思、意念。《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楚辭.屈原.卜居》:「心煩慮亂,不知所從。」

3. 擔憂、憂愁。如:「顧慮」、「憂慮」。《漢書.卷二九.溝洫志》:「浩浩洋洋,慮殫為河。」唐.顏師古.注:「慮,猶恐也。」三國蜀.諸葛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上言〉:「先王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4. 審察。《聊齋志異.卷七.冤獄》:「令方慮囚,忽一人直上公堂,怒目視令而大罵。」

5. 「無慮」:大概、大約。《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矣。」

6. 姓。如春秋時有慮癸。《左傳.昭公十四年》:「南蒯之將叛也,盟費人司徒老祁、慮癸。」唐.孔穎達.疏:「《正義》曰:『《世族譜》司徒老祁為一人,慮癸為一人。』」

注音: ㄌㄩ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慮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