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杓鷸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中杓鷸
英文名: 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描述:
雌雄鳥同型。身軀比例較壯碩,頭較小,全身色澤除腰部灰白色外,整體大致為暗褐色。成鳥頭臉及頸部大致為淡褐色,有深褐色細縱斑,頭頂有明顯的黑褐色頭側線,頭央線乳黃色,眉斑乳黃色,不明顯的黑褐色過眼線。背部均勻的棕褐色,有淡色羽緣。胸部以下淡褐色,有黑褐色細縱斑,脇部有黑褐色橫斑。尾上覆羽及尾羽有黑褐色橫斑。亞成鳥大致像成鳥,但背面淡色斑點較細,而且極為繁密。喙黑色,略長且下彎,喙長大約為頭長的兩倍,下喙基粉紅。跗蹠及趾深灰色,飛行時僅腳趾伸出尾部。
分布:
全球廣布於歐、亞、非及美洲,東亞族群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冬季遷移至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及澳洲。N. p. variegatus亞種繁殖於西伯利亞北部及東北部,非繁殖季遷徙至印度東部、中南半島、台灣、菲律賓、印尼、澳洲等地度冬。台灣全境均有分布,但以中部、南部及宜蘭較為普遍。
作者: 方偉宏, 林宏文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himbrel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Numenius phaeopus
形態:
體長40~46公分。喙長而向下彎曲,黑褐色,喙基肉質,淡褐色;虹膜暗褐色,腳暗藍灰色略帶綠色。頭頂具明顯條紋;身體背面及括翅膀上方暗褐色,羽毛邊緣淺色;腰、背及尾羽上方羽色因亞種不同而呈現不同程度的白色、褐色和條紋。尾羽灰褐色,具褐色條紋;頸部和身體下半部白色或黃白色,具褐色條紋。幼鳥和成鳥相似,翼上覆羽、肩羽和三級飛羽具暗黃色斑點,胸部較偏暗黃色,具有細紋。
分布:
共4亞種,除南極洲外廣泛分布於各大洲,夏季於北美洲西北部、歐亞大陸北部近北極圈地區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美國、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亞洲南部、東南部、澳洲、紐西蘭和南太平洋諸島等地沿岸度冬。
生態習性:
棲息於海邊潮間帶、沙洲、沙岸或岩岸,但常會到內陸草地覓食;遷徙時會棲息於內陸的濕地、乾草原或農地。多以刺探的方式覓食,也會用喙撿拾螃蟹。休息或遷徙時會成大群,覓食時則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有個體的覓食領域。平常的叫聲為可傳的很遠的“bibibi-bibibi…聲”,鳴唱則類似很長的冒泡聲,音調會逐漸上升。繁殖期5~8月,主要在北極凍原或高沼地,離森林線不會太遠。雄鳥展示時會繞圈鳴唱飛行;雌雄親鳥共同孵卵及育雛。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科: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杓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