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實驗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xperimentalism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實驗主義一詞常被視為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的哲學;是實用主義(pragmatism)的旁支。
  杜威的哲學體系相當龐大,故實驗主義的主張也相當豐富。要之,實驗主義企圖對哲學中之重要問題提出新的見解,以解決那些問題。
  實驗主義認為人類心靈的建構基本上是人這個生物體應付環境的結果。由於杜威將心靈的形成置於自然體系中,是自然的結果,沒有將心靈視為完全超越自然法則的東西;但也不認為心靈的形成及運作完全是依循刺激--反應的機械法則,心靈有其主動性,能跳脫自然法則的約束來協助人達成其目的。
  在知識論的基本議題上,實驗主義認為人的心靈並不只是被動的接受刺激而形成經驗與知識,心靈有其主動的能力來組織經驗的素材,但這種主動的能力也並非如一些理性主義所說的是來自於先天的觀念成範疇,這主動能力是來自於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杜威認為知識產生的起點在於發現有疑難的問題,在確定問題性質、試圖針對問題提出可能解答之後,即要進行印證,如果成功,則知識形成。依照這看法,知識的有效性或「真」就繫諸於其是否能解決問題。
  奠基於心靈論及知識論,由實驗主義發展出來的教育通常稱為「進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或「兒童本位教育」(child-centred education)。但後來進步教育的發展走入極端,不為杜威所喜,故在一九三○年代發表〔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重新闡述其教育理念。
  簡言之,實驗主義的教育觀乃是以「經驗」為核心概念,強調教育之目的在使學生經驗的加廣與加深,而經驗之加廣與加深正是教育活動的基準。在實際教育活動中,教育宜以學生的經驗為出發點,但並不將教育內容侷限於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學科知識不應排除在教育之外;學生的興趣及自由自主固然受到重視,但協助學生成為社會的一分子也是教師的主要任務。(參見「實用主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實驗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