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線上同儕評閱制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nline peer review
作者: 邱炯友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由於網路環境的推波助瀾之下,加速了傳統同儕評閱制度的改革步伐,作者以電子郵件與期刊主編往返溝通訊息,在1990年代開始便成為同儕評閱電子化。然而,僅以電子郵件功能不足以系統化地管理複雜的期刊編務作業,電子郵件成為了一種有組織與效率系統雛型的發想基礎。真正論及電子化同儕評閱則正式始於一篇關鍵性的文章,即為英國Stevan Harnad在1993年國際電子期刊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fereed Electronic Journal)中,所發表之文章“Implementing Peer Review on the (Inter)Net”。Harnad本人是Psycoloquy電子期刊的主編,Psycoloquy運用網路化電子出版優勢而實行同儕評閱制度,實施的效果不僅使得學術傳播更有效率且更加的公平。該文強調並說明網路所帶來的革命性趨勢,在於展現更開放的評閱制度之下,所產生的互動式出版模式。該文說明網路帶來革命性的趨勢,以更開放性評閱制度之下,產生互動式出版。Harnad認為,以網路出版優勢改善傳統同儕評閱的缺失,他建議這些投稿的須知,可以在網路上進行告知,並產生一個網站提供給作者繳交稿件,如此可以提供給任何上網者,對於該主題有興趣者都可以投稿。但在品質考量下仍然依循傳統嚴厲的評閱政策,並將評閱者的建議,附在原文之後,提供作者參考,Harnad稱這個過程為「空中學術寫作(scholarly skywriting)」,做到真正即時回覆及開放評論的特性,在沒有學科界限下彷彿各領域的學者面對面的座談會。Harnad將同儕評論(peer commentary)和同儕評閱(peer review)做出一個區別,同儕評論就是他所指的「scholarly skywriting」,對於同儕評閱是互為補充,但不是取代同儕評閱。期刊文章從投稿、收件、評閱工作流程等,乃至最後將已接受文章予以正式出版,此一過程全部藉由電腦和網路進行溝通與系統性的處理,即稱之為「線上同儕評閱」。另外,線上同儕評閱系統將同儕評閱所有的過程建構於數位化平台之下,即所有傳輸和評閱過程之各種資料都儲存於各子系統模組中,通常該系統整合了作者管理系統、編輯者管理系統、評閱者管理系統及期刊行政管理四大模組功能。這種電子化系統之目的即在於規範期刊編輯出版作業標準流程,提升編務行政人員工作效率,以及提供相關線上流程之數據分析等內部管理需求。線上同儕評閱制度雖然可以解決傳統同儕評閱制度的缺失,然而,電子化的學術審查方式仍有其爭議。同儕評閱制度與文獻提交在網路出版模式之下,必須相互配合。學術期刊與文章品質在電子化的同儕評閱制度中,有著不同的評價,也使得目前學術期刊同儕評閱的作法充斥不同的作法,其衍生問題包括:傳統與網路同儕評閱差異、各種網路同儕評閱模式優劣、開放性同儕評閱之標準與利弊等。邱炯友(2003)。學術電子期刊同儕評閱之探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0(3),309-323。Ann C. Weller (2000). Editorial Peer Review for Electronic Journals: Current Issues and Emerging Mode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1(14), 1328-1333.Stevan Harnad (1998). The Invisible Hand of Peer Review. Retrieved March 12, 2012, from http://www.nature.com/nature/webmatters/invisible/invisible.html.
參考資料:
邱炯友(2003)。學術電子期刊同儕評閱之探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0(3),309-323。Ann C. Weller (2000). Editorial Peer Review for Electronic Journals: Current Issues and Emerging Mode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1(14), 1328-1333.Stevan Harnad (1998). The Invisible Hand of Peer Review. Retrieved March 12, 2012, from http://www.nature.com/nature/webmatters/invisible/invisible.html.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線上同儕評閱制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