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船求劍 - 教育百科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釋義: 猶「刻舟求劍」。見「刻舟求劍」條。01.唐.劉知幾《史通.卷五.因習》:「夫事有貿遷,而言無變革,此所謂膠柱而調瑟,刻船以求劍也。」 |
|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刻舟求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
|
典源: 此處所列為「刻舟求劍」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楚人有涉江(1)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2)契(3)其舟,曰:「是(4)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5)乎?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注解〕 (1) 涉江:渡江。涉,乘船渡水。 (2) 遽:立刻。 (3) 契:刻。 (4) 是:此處。 (5) 惑:困惑。 |
|
書證:
01.唐.劉知幾《史通.卷五.因習》:「夫事有貿遷,而言無變革,此所謂膠柱而調瑟,刻船以求劍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刻船求劍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