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號式分類法 - 教育百科
冒 | |
號 | |
式 | |
分 | |
類 | |
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lon Classification |
作者: | 陳昭珍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冒號式分類法,或稱冒點式分類法,是印度圖書館學家阮甘納桑(Shiyali Ramamrita Ranganathan)於1933年發展出來的分類法。該分類法可說是繼布利斯(Henry E. Bliss)的書目分類法(Bibliographic Classification)和國際十進分類法(Univers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之後,一種以分合原理(Analytico-Synthetic Principle)發展出來,最負盛名的圖書資訊組織方法。 阮氏原為一數學教師,1924年被任命為University of Madras圖書館的館長,同年,他進入英國倫敦大學(Unversity College London)修習圖書館學。在學期間,曾潛心研究當時各種不同的分類法,然皆不滿意其無法快速容納不斷出現的新主題及同時表達一資料中之多種主題的缺點,所以阮氏希望能設計出創新的分類法,以解決上述問題。後來他由組合的模型玩具中得到靈感,想出一種所謂的多元分析原理,將主題解析為5個基本的部分:(1)人格(Personality),(2)實體(Matter),(3)能力(Energy),(4)空間(Space),(5)時間(Time),簡稱為「PMEST」,為編製分類標記的公式,而組合玩具中所需用的螺絲釘,即以冒號(:)表示,為分類標記的聯繫符號,是以命名為冒號分類法。 冒號分類法的重心,建立在P. M. E. S. T. 5種基本項目上,在分類中只列出簡單的主要類表(Schedule of Main Subject)及4種分解項(Isoletes),使用時可根據需要將主題及分解項之類號加以組合起來,便成為每一類的面,也就是說,每一分解項為每一面之焦點(Focus)。 冒號分類法多針對印度各類圖書館的需要而編製,因此,它只在印度境內流行,然而研究各圖書資訊分類理論時,不能忽視冒號分類法所作的貢獻,在探討索引典(Thesaurus)標準建立之發展時,也多半會追溯至阮氏冒號分類法的分合原理對主題字順索引(Alphabetic Subject Indexing)及索引典的巨大影響。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冒號式分類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