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功能分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作者: 朱啟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功能分化」指系統本身原本所具有達成某些目標的能力,無法再滿足社會的需求,而需進一步再加以分化,才能使得原系統繼續在此社會中保留下去。
  系統的功能之所以分化,是因其為滿足其外在環境對系統效率(Leistung)的要求所致。譬如在機器發明之前,人類依賴手工生產器物,並且工作的場合也以家庭為主。但經過工業革命之後,機器取代人力,純為生產貨物的工廠設立,而工作者的工作也被精細地區隔化。這即是經濟系統中生產部門為滿足社會需要所產生的功能分化。亦即當某一系統進行其功能分化時,功能即是在一定的意義模式下,選擇某種發展或運作方式,以釋放出外在環境對此系統的要求。故系統的功能本身便是建立結構化的能力,以便了解與控制社會的複雜性。缺乏系統的建立及其功能的分化,人們將很難對世界的複雜性加以了解。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教育系統在社會上有其特殊的功能,也是極現代化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教育系統要放置在系統分化的社會文化演進的歷史脈絡中,才能真正掌握其意義。由魯曼(N. Luhmann)的系統論來考察,社會系統要能處理與日俱增的環境複雜性,必須系統內部不斷的分化為次級系統。系統分化是系統與系統之間環境差異的不斷擴增。在一個功能高度分化的社會,次級系統的發展即是意義選擇、意義建構等意義處理過程關注焦點演化的結果。若就此論點來看新近被熱烈討論的師資培育法中的實習制度,師資培育的制度就是教育系統功能分化的一個結果,它要培養具有專業知能的教職人員。實習制度的產生就是此項制度的再分化,以便能應付日益複雜的教育環境,使教師能在複雜的教育環境中,透過系統的輔導規劃,能迅速而適切的掌握教育與教學的真正意涵。對於實習教師而言,在實習期間,他必須將在教育學程中所得到的知能,與所面對的實際教學情境,作一番新的重整與調適。故功能分化能幫助實習教師重新建構其意義系統。即如魯曼在〔社會組織〕一文中所說的:「文明發展過程之實現……在於社會的再結構化(Umstrukturierung der Gesellschaft),而導向社會複雜性的增高及其經驗與行動力。而這必須經過世界觀的改變,方能使更複雜、更多樣的世界觀的形式成為可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功能分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