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師社會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ization of Teachers
作者: 湯梅英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師社會化是指個人在教師專業團體中,學習並獲得專門的知識與技能,熟悉專業規範、倫理和價值,表現適當的專業行為,並發揮專業精神,即是由普通人變成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
  教師的社會化正如個人社會化一般,受到個人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個人與社會交互作用的影響,是終生的歷程。許多學者認為早年的生活經驗,包括一般生活經驗所形成的獨特人格、價值觀念,以及求學經驗中對任教老師的看法,都是影響教師社會化的來源。另外,教師所處的一切生活環境、文化制度,如學校組織、社會結構、教師地位、職業聲望等,對教師社會化均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教師社會化的歷程大致可分為:進入師資培育機構之前、師資養成階段以及正式任教階段。各階段有不同的重點與內涵,教師社會化可說是一個繼續不斷發展的動態歷程。
  一般而言,教師社會化的研究依其理論導向、研究取向及內涵,分為功能論、衝突論及解釋取向三個派典。功能論由鉅觀角度檢視社會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功能性關係,強調社會整體目標、社會結構與角色規範的重要性,因此,教師社會化係在受教或任教期間,使教師習得既有的教育規範和知能,並透過任務分配與實行來達成。
  衝突論則認為社會是衝突、競爭以求權力重新分配的動態變遷狀態,而非和諧、統整的存在實體;準此,教師的社會化並非讓教師習得特定的價值規範,因為規範、價值會隨團體利益、社會文化而異,無法一成不變地教給成員。衝突論因而強調教師社會化是協助教師認識衝突的情境,透過理性的自覺、溝通批判,主動尋求合理的權力分配,創造合理的社會秩序。
  功能論與衝突論均採鉅觀的觀點,解釋取向則從微觀立場,說明教師的社會化,是讓教師在受教、任教的日常生活中,有充分機會與其主要人員互動、對話,由溝通詮釋及發展自我的方式,不斷發展專業知能。解釋取向主張教師社會化是由教師與其所處環境中成員不斷互動,其專業自我、專業態度會受到權威參照團體、同儕團體及服務對象的影響,因而不斷調整並發展其專業表現。
  由此可知,教師社會化的研究因立論基礎不同,其解釋亦有不同特色及限制,然而三種研究派典皆認為教師社會化係一動態發展的過程,包括專業準備階段與實際任教階段,可依教師專業知能、專業精神的發展,分別探究各階段教師社會化的過程與內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師社會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