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建築史 - 教育百科
圖 | |
書 | |
館 | |
建 | |
築 | |
史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library architecture history |
作者: | 吳可久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圖書館建築史的研究對象,是各時期圖書館建築的發展歷程與人們創造圖書館建築的理念,從而了解在不同社會條件下,所產生具有啟發性、代表性的圖書館建築型態,而供人們後續參考,並衍化出豐富且具不同文化意涵之思維與批判,以利於創造性圖書館建築型態之發展。Nikolaus Pevsner指出在歐美地區的圖書館建築發展,從原本著重收藏圖書之建築,逐漸演化成為開放圖書服務之建築型態,其中具有代表性者分別為:(1)古文獻中所記載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羅馬Caracalla浴場附設圖書館;(2)中世紀的修道院設有供僧侶閱讀進修的閱讀空間及附設之圖書典藏空間;(3)十三世紀時不限宗教神學書籍之大學圖書館;(4)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脫離修道院,並常與博物館或美術館結合之圖書館;(5)十九世紀初為滿足大眾對於知識的追求之公共圖書館。在圖書館藏書空間配置型態上,也針對讀者利用閱讀藏書之方式,從中世紀修道院壁龕式個人座位(carrel);轉變為誦經台系統(lectern system);再因應藏書增加轉變成為書櫃系統(stall system);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中央走道誦經台與兩側閱覽區分離(aisles and naves)之配置形式;其後在大學學院中設有專屬藏書場所的獨立的大房間(a great desolate room) 內置成排的書櫃(bookcase);十六世紀有書櫃沿牆擺設之靠牆式系統(wall system),並區分為結合筒狀拱頂空間(tunnel -vault space)之矮櫃式(wall system with low cases),以及書櫃直達天花板,需賴梯子取得高處書籍之高櫃式(wall system with high shelves),其後並有在書架半空加走道或平台之改良後高櫃式(wall system with a gallery or balcony halfway up);18世紀出現橢圓形平面的圖書館,書籍排放在大廳四周成放射狀的壁龕;十九世紀則有閉架書庫與開放閱覽區分開之圖書館;二十世紀更因應藏書大量增加,麥克唐納(A.S. McDonald)提出模矩化概念,而有連結書架配合柱位而成為藏書單元空間之圖書館型態出現。隨著數位時代之開展,網際網路顛覆圖書館典藏實體資料開放服務之模式,未來圖書館建築史將有新一頁的論述展開。 Pevsner , N. (1976). A History of Building Types.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Baumann, C. (1972). The Influence of Angus Snead Macdonald and the Snead Bookstack on Library Architecture. MetuchenNJ: Scarecrow Press. |
|
參考資料: Pevsner , N. (1976). A History of Building Types.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Baumann, C. (1972). The Influence of Angus Snead Macdonald and the Snead Bookstack on Library Architecture. MetuchenNJ: Scarecrow Pres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圖書館建築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