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國家主義;國民樂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ationalism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藝文流派名。國民樂派是指十九世紀中期在歐洲和俄國地區的一群音樂家,他們為了強調自己國家或種族的文化認同,儘量採用本國的民謠旋律或節奏作為音樂創作的素材及內容。其實使用民謠旋律作為音樂創作的素材在十七、十八世紀時已被很多作曲家採用;但國民樂派的作曲家採用民謠為素材的動機,卻含有一層文化及政治的意識,例如浪漫派後期波蘭音樂家蕭邦(F. Chopin, 1810-1849)所作的波蘭舞曲是有音樂家個人的政治意圖,一直到俄國作曲家葛令卡(M. Glinka, 1804-1857)的歌劇《沙皇的一生》(A Life for Tsar, 1856)推出後,把浪漫派和國民樂派才明顯地劃分出來。《沙皇的一生》之歌劇葛令卡特別強調俄國民間音樂的素材,掀起了俄國國民樂派的熱潮,同時也直接地影響到俄國五人樂派 ── 穆梭斯基《M. Mussorgsky, 1839-1881》、玻洛定(A. P. Borodin, 1833-1887)、李姆斯基.柯薩可夫(N. Rimsky-Korsakov, 1844-1908)和居伊(C. Cui, 1835-1918)的音樂觀點。在東歐方面,捷克為了想擺脫奧國的控制而形成當時兩國政治緊張的局面,一股民族主義的意識在人民心中興起,也影響到作曲家史梅塔納(B. Smetana, 1824-1884)、德弗乍克(A. Dvoøák, 1841-1904)的音樂。另外匈牙利音樂家柯大宜(Z. Kodaly, 1882- 1967)、巴爾托克(B. BartÓk, 1881-1945),西班牙的法雅(M. de Falla, 1876-1946)、葛拉納多斯(E. Granados, 1867-1916),英國的艾噶爾(E. Elgar, 1857-1934)和美國的蓋希文(G. Gershwin, 1898-1937)、柯普蘭(A. Copland, 1900-1990)也是國民樂派的作曲家,但他們的動機並不含政治色彩。國民樂派的音樂含有獨特且豐富的舞蹈節奏特色,所以常常被舞蹈家採用作為舞蹈音樂,例如俄國編舞家佛金(M. Fokine, 1880-1942)把李姆斯基.柯薩可夫的作品第35號《天方夜譚交響組曲》(Scheherazade)和玻洛定的歌劇《伊果王子》(Prince Igor)中的「波洛夫錫安舞曲」(Polovtsian Dance)編成有名的芭蕾。美國現代舞蹈家瑪莎.葛蘭姆(M. Graham, 1894-1991)把柯普蘭的音樂《阿帕拉契山之春》(Appalachian Spring)編成著名的舞碼《阿帕拉契之春》。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家主義;國民樂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