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卡那那舞;坐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anana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卡那那舞》(Kanana)是在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庫博(Kubor)山中五千英呎高處之瓦濟山谷(Wahgi Valley)中,由青年男女表演的舞蹈,Kanana即坐舞之意。村民每週在一處專為舞蹈用草屋內,在火光照明下舉行社交集會。《卡那那舞》是集會中的一件大事。草屋中央馬蹄形窪地即為舞蹈場所。在鼓聲和歌聲伴奏下,年長者環坐四周談笑風生,兒童到處跑跳,在八時左右,十三至十七歲之少女身著卡蘇亞里那(Casuarina)纖維織成之裙子出場,佩戴手鐲、臂鐲,頸戴珍珠貝。這種逐一串起的貝殼(稱子安貝Cowrie)之多少表示其父財富和其本人婚姻之代價。頭上也帶有子安貝製成之小帽,有時飾以金黃色獸皮。男子以天堂鳥羽為頭帽飾物,面部仔細塗以豬油與赭色化裝。進入屋內環繞馬蹄形窪地,依身份高低次序立於其舞伴之後。一聲令下男子均居於女子之間,然後舞伴面相對而坐,歌唱開始時(男子歌唱,女子不唱),男女舞者均隨之搖擺身體,依節奏女子搖轉頭,以鼻子輕輕摩擦男子之鼻,起初雙方僅有輕微的接觸,然後女子閤眼向左右的男子擺動,雙方觸鼻漸久可能持續到五分鐘,此種舞蹈保持一種不拘形式歡愉的氣氛。每次舞蹈完畢,女子均放聲大笑。在舞蹈過程中男女均能以鼻部臉部互相接觸,或女子可手扶男子肩部,身體其他部分則嚴禁接觸。在旁的年長女司儀,則負責觀察男女舞伴屢次交換的情形。《卡那那舞》經常持續表演數小時之久,這種舞蹈場合,已經成為一種婚姻市場。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日本學習研究社原著《世界民族大觀Ⅰ》1981。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卡那那舞;坐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