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棘閻魔蟲 - 教育百科
多 | |
棘 | |
閻 | |
魔 | |
蟲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Margarinotus (Ptomister) multidens (Schmidt, 1889) 多棘閻魔蟲 閻魔蟲科(Histeridae)是小型甲蟲,體長通常小於1cm,但是最大可達3cm。全世界已知約3800種,主要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但是有些類群則以溫帶地區為主。體型變化頗大,一般呈卵圓形、圓形、或長方形,身體肥厚或扁平,但是結構緊實,可以龜縮成一體。頭部相較於身體的比例較小,具有發達的大顎。觸角第一節頗長,末端形成球桿狀(club-like),整體像屈膝狀的球桿狀觸角。前胸背板寬大於長,中胸小楯片很小或看不見,翅鞘短,無法蓋住整個腹部,腹部末端數節外露,背方的腹部背板形成臀板。足為開掘足,脛節扁平具齒,跗節短小。閻魔蟲科的生態相當多樣,多數類群是捕食性的,成蟲和幼蟲會在糞便堆或屍體裡捕食蠅類的蛆蟲,或在真菌子食體內捕食蕈蠅的卵或幼蟲,或是寄居在蟻巢、白蟻巢或朽木中。閻魔蟲的中文科名源自於日文的エンマムシ,日語閻魔同於中文閻羅,是佛教掌管地獄的王,源自印度教神祇yama的音譯。 臺灣有約100種閻魔蟲的紀錄。本種體長5.9–8.6mm,雌蟲較雄蟲稍大。體色黝黑,略有光澤。前胸背板側方有兩條縱走溝,翅鞘肩部的縱走溝,前足脛節外緣有約20個齒狀突起,比其他種類多得多,故名為多棘閻魔蟲。 本種分佈於印度、緬甸、中國與臺灣。在臺灣的分布很廣,從低海拔與中海拔山區都有,成蟲除冬天外都可發現,春末夏初很常見。在臺灣本種是最常出現在屍體的閻魔蟲。 |
|
知識 1: 皆陸生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多棘閻魔蟲 | |
中文門名: | 節肢動物門 |
中文綱名: | 昆蟲綱 |
中文科名: | 閻魔蟲科 |
中文亞科名: | 閻魔蟲亞科 |
中文族名: | 閻魔蟲族 |
拉丁亞屬名: | Ptomister |
拉丁種小名: | multidents |
拉丁族名: | Histerini |
拉丁亞科名: | Histerinae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科名: | Histeridae |
拉丁門名: | Arthropoda |
中文總科名: | 閻魔蟲總科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昆蟲類 |
拉丁屬名: | Margarinotus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世界地理分布: | 中華民國 |
中文目名: | 鞘翅目 |
拉丁目名: | Coleoptera |
拉丁綱名: | Insecta |
拉丁總科名: | Histeroide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多棘閻魔蟲 |
英文名: | Margarinotus multidents |
描述: 種體長5.9–8.6mm,雌蟲較雄蟲稍大。體色黝黑,略有光澤。前胸背板側方有兩條縱走溝,翅鞘肩部的縱走溝,前足脛節外緣有約20個齒狀突起,比其他種類多得多,故名為多棘閻魔蟲。在臺灣本種是最常出現在屍體的閻魔蟲。 |
|
分布: 本種分佈於印度、緬甸、中國與臺灣。 |
|
作者: | 鄭明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