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德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ān dé |
解釋:
1.三種品德。《書經.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 2.具有至德、敏德、孝德的三長老。《大戴禮記.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漢.戴德.注:「三德,三老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三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傅元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三德」一辭,出自〔尚書.洪範〕,周武王滅殷後,同箕子詢問治國方略,箕子闡述了九種大法,其中一項就是「三德」,所謂「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箕子認為人的德性,大略可分為正直、剛性與柔性三類。(1)正直的人:中正平和,剛柔相濟;(2)剛性的人:桀傲不順,缺親切感;(3)柔性的人:柔弱馴服,意志不堅。君臨天下應持中道,君王應為正直之人,秉持公理正義,對於過剛或過柔的人,可採「執兩用中」的方法加以調適。亦即「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君王對於太剛強的人要抑制他,對於太柔順的人要支持他。 箕子所稱之剛克、柔克,類似孔子所謂之狂、狷。狂者樂觀進取,但好高鶩遠,逾越中道;狷者有所不為,過於拘謹,不及中道。孔子心目中的完人,是能依循中庸之道而行,而無過與不及,與箕子之言,義理相通。箕子期望君王對於剛克、柔克之人,要因材施教,去除其偏頗之性,導引其走向中道,使他成為正直之人。 〔周禮.地官.師氏〕所載「三德」是貴族子弟的德育,包括:(1)至德,明瞭道德的根本道理;(2)敏德,熟悉道德實踐的原則;(3)孝德,明白孝順父母的恰當方式。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三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