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憮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ㄒㄧㄣ
  • 部首外筆畫 12
  • 總筆畫 15
  • 漢語拼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副]
1.失意的樣子。《論語.微子》:「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後漢書.卷七○.孔融傳》:「聞之憮然,中夜而起。」
2.驚愕的樣子。《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傳》:「邕具以告,莫不憮然。」《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疼愛、憐愛。《說文解字.心部》:「憮,愛也。」漢.揚雄《方言》卷一:「憮、㤿、憐、牟,愛也。韓鄭曰憮,晉衛曰㤿,汝潁之間曰憐。」唐.白居易〈秦中吟.立碑〉:「我聞望江縣,麴令憮惸嫠,在官有仁政,名不聞京師。」

2. 巨大、重大。《韓詩外傳》卷四:「遂諫三日不去朝,紂囚殺之。《詩》曰:『昊天太憮,予慎無辜!』」《後漢書.卷八○.文苑列傳上.崔琦》:「匪賢是上,番為司徒。荷爵負乘,采食名都。詩人是刺,德用不憮。」唐.李賢.注:「憮,大也。」

3. 同、兼。《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薛宣》:「昔孟公綽優於趙魏而不宜滕薛,故或以德顯,或以功舉,君子之道,焉可憮也!」唐.顏師古注引蘇林曰:「憮,同也、兼也。」

4. 嫵媚。《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

注音: ㄨ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憮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