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狂想曲 - 教育百科
ˊ
ˇ
ˇ
  • 漢語拼音 kuáng xiǎng q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áng xiǎng qǔ
解釋:
  1. 源於十九世紀的一種史詩性樂曲。多根據民歌改編,具有敘事性,富於民族特色。樂曲自由奔放,不拘形式。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狂想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áng xiǎng qǔ
解釋:
源於十九世紀的一種史詩性器樂曲。為英語rhapsody的意譯。常採用民間音樂為素材,具有敘事性,富於民族特色。樂曲自由奔放,不拘形式。如李斯特(Franz Liszt)的《匈牙利狂想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狂想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hapsody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曲類型名。一、敘事史詩的一段,它可分開來朗誦。二、十九及二十世紀時的一種器樂曲,這種器樂曲的名稱是借自十八世紀的文學名稱。狂想曲由字義中顯示它沒有一定的形式、內容或作曲法。最著名的例子是李斯特(Liszt, 1811-1886)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Hungrian Rhapsodis, 1846-1886),它們像敘事史詩般一段段地非常自由,有些部份音樂表現很誇張,並用對比性的情緒表達,和用民謠的調子為主題。很多音樂家所寫的狂想曲都愛用民謠的調子當素材,但也有些作曲家例外,如布拉姆斯(J. Brahms, 1833-1897)的《第79號鋼琴狂想曲》(Rhapsodis op. 79 for Piano)是以小奏鳴曲的形式出現。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狂想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Rhapsody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狂想曲是指一種具有幻想性格的器樂曲,雖沒有一定的形式、內容及作曲的手法,但大多是基於民歌或是民歌的風格而創作。此外,狂想曲也常都是由簡短但形成強烈對比之樂段所連續構成。
  狂想曲的名稱最早來自於希臘時代的史詩,在十九世紀時為托馬賽克(V.J. Tomasek)首先用於音樂創作上,托馬賽克創作了一組六首的鋼琴曲,並且將這組作品冠上「狂想曲」的名稱。這種作法,使得鋼琴一直到十九世紀的下半時,都一直是狂想曲所使用的主要樂器。後來的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創作的〔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ies),則有著史詩的形式、強烈的對比與民歌的風格,開啟了國民樂派之狂想曲(nationalistic rhapsodies)的創作傳統。之後,不少的作曲家都以民歌為素材來創作狂想曲,例如德弗乍克(A. , 1841~1904)的〔斯拉夫狂想曲〕(Slavonic Rhapsodies)與威廉斯(R.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所創作的〔諾法克狂想曲〕(Norfolk Rhapsody)等。此外也有一些特例,例如布拉姆斯(J. Brahms, 1833~1897)即曾以奏鳴曲形式(Sonata form)來創作鋼琴的狂想曲,而巴爾托克(B. Bartók, 1881~1945)則曾為獨奏樂器與管絃樂來創作狂想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狂想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