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奧芬巴哈,傑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ffenbach, Jacques (1819-1880)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法國作曲家,生於德國科隆,卒於巴黎,十四歲便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後又擔任法蘭西喜歌劇院的大提琴手,及法蘭西劇院音樂指揮。1855年曾自費經營劇院,除了作曲外還擔任表演經理人,發展小型輕歌劇。由於他的歌劇取材輕鬆,帶有幽默及時代社會的諷刺性,在拿破崙執政時期又受社會人士之歡迎。拿破崙跨台後,他受到政治議論之評擊,到美國暫避,後來又返回巴黎,因發表新作《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再度受到接納及歡迎。他除了作曲外,也具有經營劇院發掘新人之才華。他的歌劇風格,擅以輕鬆幽默手法反應時代與社會的現象。他對喜劇之處理亦得心應手,同時探索法語的節奏性和音樂性。後代的史特勞斯(J. Strauss ii, 1825-1899)、蘇利文(A. Sullivan, 1842-1900)都受其影響。與舞蹈有關的作品:《小丑理髮師》(Arlequin Barbier, 1855)、編舞普拉斯特(Placet, 1855)。《小丑皮耶洛帝》(Pierrot Clown, 1855)、編舞傑克遜(Jackson, 1855)。《在人群中的波尼次奈里》(Polichinelle dans le Monde, 1855)、編舞布斯拿(W. Busnach, 1855)。《華鐸的牧人們》(Les Bergers de Watteau, 1856)、編舞馬休和普拉斯特(Mathieu & Placet, 1856)。《蝴蝶》(Le Papillon, 1860)、編舞塔伊歐尼和聖喬治(M. Taglioni and I. H. Verney de Saint Georges, 1860)、海恩德(R. Hynd, 1980)。《美女海倫》(La Belle Hélène, 1864)、編舞李欽(D. Lichine, 1942)。《巴黎生活》(La Vie Parisienne, 1866)、編舞馬辛(L. Massine, 1938)、貝嘉(Béjart, 1978)。《俄耳甫斯的地獄之旅》(Orphée aux Enfers, 1874)(俗稱《天堂與地獄》)、編舞巴蘭欽(G. Balanchine, 1931)、劉鳳學(Liu Feng Shueh)《碧濤之舞》(1960)。《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 1881)、編舞巴蘭欽(1949)、貝嘉(1961)、達勞(P. Darrell, 197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奧芬巴哈,傑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