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非孔教教育思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井敏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非孔教教育思潮為對於傳統儒家教育思想的反動,一度盛行於近代中國。我國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以來,儒家學說逐漸被神化;封建體制主義借用儒家學說,禁錮思想。道光二十年(1840),英國殖民主義者入侵,西方文化湧入,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民國八年(1919)所發生的五四運動,對整個文化產生的影響更為鉅大,這時期可謂非正統儒家教育的時期。
  民國五年春天,袁世凱的帝制運動展開時,反孔運動正式揭幕。反孔教者指責儒家之所以變成統治者的工具,都是孔子的錯誤。其理由有四:第一,孔子高倡君主及政府的終極權威在人,而不在法律,認同天子除了自己的良心之外毫無約束力,如此自然容易造成統治者的獨裁。第二,孔子的教義使他的學生不敢發問,而促成意識型態正統化基礎的奠定。第三,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只是逃避決定現實問題的手段,他的曖昧導致牽強附會。第四,孔子熱衷於作官,忽視獨立的謀生方法。
  在揭露統治者強制孔教崇拜的理由之後,陳獨秀、吳虞及魯迅等人,運用各種力量及影響極力攻擊儒家思想的哲學與倫理體系。他們的論點可歸納為:(1)儒家提倡浪費的禮儀,鼓吹謙卑服從的德行,使中國人變得軟弱與無助,無法適存於現代世界;(2)儒家的倫理要個人對家庭盡孝,對統治者盡忠,然而不保護個人的權利;這種封建時代的倫理規範已不能適用於現代的個人主義社會;(3)儒家思想擁護階級制度,以及個人在社會中的不公平地位,此種論點已不合時宜;(4)儒家思想中的經濟觀念,如成人須於父母死後才能擁有財產,婦女的權利被剝奪,和現代的思想絕對牴觸;(5)對於父系社會和權利的推崇,漠視婦女和兒童;(6)有關性關係的繁瑣禁忌,不適用於日常生活;(7)若將儒家思想列為官方的教育準則,有違思想和教學的自由。
  反孔教教育思潮興起後,在新知識分子領袖借助於「科學」和「民主」猛烈攻擊傳統倫理時,首先攻擊胡適所謂的「孔家店」,以破除兩千年來統治中國倫理思想的絕對權威。在打倒孔家店的運動中,除了陳獨秀、吳虞和魯迅之外,還有其他許多知識分子加入,如顧頡剛、錢玄同、胡適等等。他們以理智的方式,傾向學術性、客觀性的方法來處理古代哲學,反對傳統威權,推動中國解脫儒家束縛,往現代化的道路邁進。
  此一非孔教教育思潮,將孔子思想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確盛極一時,實際對孔子思想多所誤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非孔教教育思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