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刺激-反應學習理論 - 教育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R learning theory
作者: 蕭世朗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早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如Watson)與實用主義教育學家(如Dewey)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在於描述由刺激經驗所引發的行為改變。經驗是一種與週邊環境(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接觸,這種接觸使個體產生適應性的新行為,就如增強作用一節所提出的Thorndike實驗,S是指環境刺激,而R是指行為,而心理學家的目標,就是瞭解S與R的互動關係。教育學家則研究如何有效的產生正確(符合物理社會環境需求的)的行為。   心理學家如何解釋S與R的關係,會隨著經驗的增加而改變呢?S-R 理論認為,只要能夠以S來預期R,就達到研究的目標了。但認知心理學家(如James)則認為,與S的多次接觸會導致一種內化的歷程(internalization)。一看到S即刻產生S的表徵(representation),稱為s(S的小寫),而s引發一個R的準備狀態,稱為r(R的小寫)。由此經驗的歷程是S→s→r→R。後來不必有S,只要有s就有R了。   例如受試者對反應時間的改變,一個刺激一來,受試者就做反應,其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 RT)譬如為300毫秒,但隨著S定期地重複出現,受試者的反應時間將會越來越短,甚至可以接近零秒。其實這個時候,受試的反應是對s而不是S。大S還沒有出現就產生了預期性的s → r ,使R產生的不是S而是s。   以現代的大腦功能性顯影的技術已經可以將「s – r」的大腦活動描繪出,而不只是純假設性的思考。這門學問稱為“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讓我們可以把「思考」時大腦的活動造影。此領域的研究,包括腦傷引發的認知功能違常的瞭解,是一門正在蓬勃發展中的學問。Watson, J. B. (1930). Behaviorism (revise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mes, W. (1983).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wey, John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Y: Collier Books.
參考資料:
Watson, J. B. (1930). Behaviorism (revise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mes, W. (1983).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wey, John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Y: Collier Book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刺激-反應學習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