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館藏安全系統 - 教育百科
電 | |
子 | |
館 | |
藏 | |
安 | |
全 | |
系 | |
統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lectronic Collection Security |
作者: | 徐惠文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最早的電子館藏安全系統是1964年安裝於美國的一座公共圖書館,目的在於防止圖書館資料的偷竊。隨時代的進步,不僅電子安全系統本身逐步在改進,同時也因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功能加強及各種不同資料媒體的出現,產生了各式不同的組合與選擇。 所有的電子安全系統,其組成和操作均有共通的原則,那就是要有所謂的感應物,可以稱之為偵測器(Sensor)、檢出器(Detector)、標的物(Target)、標記(Marker)、或標籤(Tag)等,置於所要保護的資料中,另要有系統的硬體裝置,通常是兩扇金屬的隔板、標竿或柱狀物,設立於主要的流通出口,形成一個偵測的區域。當已放置安全保護感應物的資料被攜出時,必須先完成消感應(Desensitized)的步驟,否則通過偵測區時,會發出警訊而禁止通行。這種方式的安全系統,稱為完全循環式設計(Full Circulating Mode),另有一種設計是當人通過出口的偵測區時,資料由館員從另外的通道送出,是為迂迴式設計(Bypass)。 早期的電子館藏安全系統,多半是利用無線電週波數(Radio Frequency)或電磁性兩種技術,而所使用的感應物既大且重,現在的系統則多用電磁性裝置,磁條式的感應物則可以製作得薄且輕,一般可貼於書脊或兩頁資料之間。同時對於視聽資料或電腦磁碟也可以適用。 最理想的電子館藏安全系統,應是能與圖書館自動化的流通系統整合,配合新式的條碼辨識裝置,在讀取條碼做借出動作的同時,也做消感應的步驟。目前發展電子安全系統的廠商之中較具規模約有Checkpoint Systems Inc., Knogo North America,3M及Gaylord等,雖然產品種類繁多,圖書館本身仍需審慎考量,例如那些類型的資料要加上安全保護,應採用何種形式的裝置,及能否與流通系統整合等,因為這些磁條感應物多半具有化學物質及膠著物,對於需要長期保存的善本資料或散裝的資料而言,並不見得適用。且安全裝置所花的成本也應與資料本身的價值及遺失率加以評估比較,方能達到經濟效益。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電子館藏安全系統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