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宋巴特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mbart, Werner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宋巴特(1863~1941)是德國的經濟學家與人類學家;他在一九三八年出版了〔人的學問-一個精神科學的人類學之研究〕(Lehre vom Menschen-Versuch einer geiste swissenschaftlichen Anthropologie)。這本書的目的在於肯定「人類觀」,他在緒論開宗明義說:「本書所論為固有意義下之人類學,而非時下被人誤指為自然科學一支之人類學。」
  他認為人類學是西洋古代思想家努力探求的學問,其目的在於解答「人是什麼」的基本問題,換言之,就是要指出人異於禽獸的特點-人性。但是自十七世紀開始,這門學問在近代自然科學方法與思想方式影響下變了質,人們要從自然主義或生物主義等方面去證明:人是動物的一種,人與動物在基本上並無太大的區別,人的元素只是若干物質,人的行為只是這些物質的運動,幾乎使「人類學成為動物學的一支」,也就是自然科學領域內的一個部門。
  人類學是人的理論,在於探討人的存在,也在探討人的行為。人的存在或人的行為,構成人的歷史與文化,此二者也就是人類的事業。
  構成人類歷史文化的基本元素是人與其所據而生的大地。因此對人與地的特性,兩者有互依的關係,成為研究人類學時,必須考慮到的問題。
  他的人的理論分為:
  1.人性論:在探討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與其在個人、社會及文化三方面的表現。
  2.人類觀:西方自古以來有兩個「人類觀」思想之歷史演變,一為視人就是人,一為視人等於動物。
  3.民族論:在闡明人性在個人及民族形成上之表現,並兼論民族之興亡與世界各民族之異同。
  4.生成論:在說明個人人格及整個人類的歷史生長進程,人性、自然、文化等三種力量的共同匯合,形成「精神」輝煌的功業,這一切均是人性的呈現。
  以上的結論指出:人類是屬於兩個世界的創造者,他既屬於自然界,又屬於精神界。人類負荷著自然與精神的矛盾,這正是他的命運之所在,他必須永遠掙扎於這一矛盾之中;整個的人生就是精神與自然的鬥爭。個體與整體、遺傳與取捨,彼此之間的極端遠離,乃是人性問題之意義的真正內涵。人類的存在就在於服從與自由之間爭端的選擇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宋巴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