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實驗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Experimentalism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實驗主義可以說是一種激進的經驗主義;屬於美國本土哲學的是實用主義。實用主義的創始者帕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及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的思想,皆對實驗主義的學者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社會實驗主義是實驗主義的一支;最主要的論點乃是強調經驗的社會意義。社會實驗主義和經驗主義一樣,基本上他們都主張經驗是一切存有的根本;經驗是有機體與其環境所作的一種交互活動的結果。實驗主義比較偏重有機體個人與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而社會實驗主義則重視個體是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中一分子的角色。由於任何個體都是社會組織的一員,個人的經驗雖與個人有機體的生命一同消失,但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的個人,其經驗則是不時地與社會其他成員發生交互的活動,因此個人的經驗已切入在社會經驗的繼續重組的歷程之中。而如實驗主義者所強調的,經驗是一切理想、價值、知識的充分來源。所不同的是社會實驗主義認為理想、價值、知識等,皆具有社會經驗的內涵。社會實驗主義者認識到人們所經驗的世界,就是唯一存在的世界,不像觀念論者重視的是一個脫離現實經驗世界的觀念世界;也不像唯實論者所重視的是一個客觀的物質世界,因為社會實驗主義者強調作為社會中的個體,社會的真實性必須加以確認的。社會實驗主義者也強調人們的知識是假設性的,不能視之為永恆的真;任何知識只能被認為是求取進一步知識的工具,人的心靈和知識皆有其逐漸進化的及演進的特性。同時,人的心靈和知識,都具有社會的特性,因為人的心靈和知識都不能沒有與其產生交互作用的社會情境。社會實驗主義以為人類是追求目的實現的高等智慧動物,在經營社會共同生活方面,人們須經由社會經驗的運用,確立社會共識的形成。社會實驗主義者並指出,為了獲得社會共識以實現社會共同目的,各個個體必須將一切有關共同目的的意見,確實蒐集齊全,然後經由公開的自由討論,形成及發展出實現共同目的的方法;然後以實際的行動,證驗社會群體所形成的同意。社會實驗主義將科學的求知方法,配合民主社會的生活方式,發展出解決社會衝突的社會共識法。這便充分地顯示了社會實驗主義者所強調的人的經驗和知識,皆具社會特性的意義 。美國重建主義學者布拉彌德(Theodore Brameld)可以說是社會實驗主義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實驗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