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箠 - 教育百科
箠 |
|
- 部首 竹
- 部首外筆畫 9畫
- 總筆畫 15畫
- 漢語拼音 chu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huí |
解釋:
[名] 馬鞭。《玉篇.竹部》:「箠,擊馬箠也。」漢.桓寬《鹽鐵論.詔聖》:「今之治民者,若御拙馬,行則頓之,止則擊之,身創於箠,吻傷於銜。」唐.杜牧〈西江懷古〉詩:「魏帝縫囊真戲劇,苻堅投箠更荒唐。」 [動] 鞭打。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三.靜坐》:「眾生打坐者數百人,或拈竹篦痛箠之,或袖中出餅果置其前。」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箠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shuê/tshê
|
解釋:
|
|
音讀: |
suî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箠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馬鞭。段注本《說文解字.竹部》:「箠,所以擊馬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救火者,令吏挈壼甕而走火則一人之用也,操鞭箠指麾而趣使人則制萬夫。」漢.桓寬《鹽鐵論.詔聖》:「今之治民者,若御拙馬,行則頓之,止則擊之,身創於箠,吻傷於銜。」 2. 鞭打。《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三.靜坐》:「眾僧打坐者數百人,或拈竹篦痛箠之,或袖中出餅果置其前。」 3. 古代一種用木杖鞭打之刑罰。《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韓延壽》:「後吏無追捕之苦,民無箠楚之憂。」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亦作「捶楚」、「棰楚」。 |
|
注音: | ㄔㄨㄟ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箠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