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類科學計畫(美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uman Science Program, HSP (USA)
作者: 楊坤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類科學計畫是一九七一年發展的,由美國的科羅拉多州博得(Boulder, Colorado)的生物科學課程研究所(BSCS)研發的新科學課程之一,專為六、七、八三個年級學生所設計之多學科課程(multidisciplinary curriculum)。課程目標重視青少年的需求,並根據對於十一至十三歲青少年的興趣及發展特性的研究結果加以訂定。學科內容取材自生物學、社會學和行為科學。此課程模組於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三年曾進行試驗。
  人類科學計畫設計的課程其所根據之理論基礎與一般的科學課程不同。此課程不在提供新的科學內容或增進特定科學之學科內容的學習效率。課程內容是由蒐集許多學生所提的問題,與青少年、心理學家及教師的討論和文獻探討之後,將這些資料設計成一些「發生性的問題」(genetic questions)以作為課程的組織因子(organizer),並於模組發展的過程中加以測試。據此發展得到大多數學生所關心的四個「發生性的問題」包括:(1)事物為何會改變?(2)生物為何會運動?(3)何者決定誰應獲得什麼?(4)什麼是正常的?除以自然科學和社會--行為科學作為課程材料的基礎外,並包含其他人類知識的領域。課程的設計以(1)連續性和變化:(2)競爭、調和與合作及(3)相等與不相等等三個主題來限制並作為選擇不同領域之內容的指引。每個年級的課程內容包含五或六個模組。大部分的模組均無預定的順序,某些模組的內容與季節有關。每個模組平均的教學時間約需五至七週,每週四或五個小時。此課程是以模組的設計來代替教師和學生所需之課文、作業簿、實驗指引和其他的補充材料。
  目前已有三個適合六年級的模組進行實驗,每個模組內容均含許多間題要求學生進行探究。由於有各種層次的活動設計,故學生可彈性地選擇合適的主題並安排研讀的時間。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類科學計畫(美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