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臨時教育審議會(日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如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為當今教育改革的臨時性諮詢機構。成立於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一日,是根據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於一九八四年二月六日在日本國會第一○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施政演說建議而成立的。中曾根在施政演說中,提示要設立一個作為內閣總理大臣的諮詢機構,以三年為期來審議、調查和受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問題。同年三月二十七日,〔臨時教育審議會設置法案〕列入國會議程;八月七日,自民、公明、民社三黨共同以多數表決通過了該設置法案,該設置法共十一條,附則三項,規定了臨時教育審議會設置的目的、任務、組織、會長及委員等,並明定八月二十一日起實際執行。同日在總理府由首相指派前京都大學校長岡本道雄為會長,任命二十五名委員,並成立事務局。此為一九五二年「教育刷新審議會」解散以來,事隔三十年才成立且直屬首相的教育諮詢審議會,同年十二月又增加了二十位專門委員。
  戰後日本的教育雖取得了很高的評價,但也有不少的批評與弊害出現,主要包括:學校教育嚴重偏向智育、升學主義式教學;學制畫一呆板,缺乏靈活性,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升學競爭激烈,妨礙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歷主義左右學校教育,影響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發展;校內暴力趨勢高漲。長期以來,社會對此批評很多,並期待能有解決上述種種問題的方案,同時更急切需要能因應「產業結構之變化、資訊化社會之進展、生涯學習期待之增大及各領域國際化之趨勢」等的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之下,臨時教育審議會成立,因而其工作方針採「總會中心主義」,也就是按審議問題分類,成立部會,各問題先在部會中深入研究審議,然後逐次在總會上討論通過。共設有四個部會,第一部會是審議有關二十一世紀理想化教育之展望,第二部會是社會教育諸機能之靈活化,第三部會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之改革,第四部會是高等教育之改革;且為因應審議之進展,也設有不分部會的國際化委員會、資訊化委員會、入學時期改革委員會;另分別於第二、三部會分設聯繫家庭學校地域之分科會、運動與教育之分科會;最後,亦設有由各部會代表組成的工作小組,負責對首相提出報告案。
  臨時教育審議會已於一九八七年解散,期間共提出四次「答申報告」,對日本教育的改革方向,提供了明確的方向與政策,直到目前,日本仍遵循臨時教育審議會的決議,不斷地在推動教育改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臨時教育審議會(日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